设备生产专项标识是否完整?生产流程是否合规?生产过程中遇到哪些技术上的难题……在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每天都能看到李振国在各大生产设备间穿梭的身影,手拿一本笔记本,边走边记,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形成问题清单,再协调各方资源针对性解决,最终保证设备顺利生产。作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驻厂监造工程师,每天至少两次驻厂巡检是李振国的“必修课”。

“驻厂监造的工作就是能及时发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纠正,保证产品质量。”李振国轻描淡写的解释着自己的工作,但是这背后的付出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半路转行

从山东到山西,再到四川、江苏、辽宁、河北……,从踏上求学之路开始,再到进入职场,已经年过不惑的李振国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

2000年,山东人李振国背着行囊“翻过”太行山,来到山西太原科技大学,就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德阳二重。“从最开始的结构件,然后是石化容器,主要负责编制工艺,并给车间现场服务,后续二重开始做核电成台产品,刚好有这个机会,我就参与了进来。”对当时还非常年轻的李振国来说,去探索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并不排斥,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虽然以前做过石化产品,跟核电产品在技术上有相通之处,但核电产品要求更严苛,在产品制造的管理方式、指导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距。”李振国说,接手的第一个核电产品就是做AP1000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支承,因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接到合同开始,就从质保体系层次开始策划,对于产品,从钢板、管材、焊材等原材料策划如何采购,在车间内如何一步步制造,编那些指导产品制造的指导性文件使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变,过程很漫长,一点一点的做,最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

虽然起步很难,步履蹒跚,但是李振国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和自信,算是半只脚踏入了核电行业的大门。

那时候的李振国还没有想到会彻底转行,契机出现在2013年,李振国被借调到核安全局华北监督站,2年的时间里,他彻底融入了核电行业,对核电的认识以及对核电质量管理的理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借调结束回到二重,李振国做了一个决定:转行。同年8月,李振国入职核动力院,成为了一名驻厂监造工程师。

自此,李振国开始转战各大设备制造厂,监造完成了华龙一号福清5、6号、漳州1、2号反应堆堆内构件、压力容器,玲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等,有力保障了工程进度。目前李振国正在监造漳州3、4号机组的蒸汽发生器。

细心、耐心、责任心,缺一不可

驻厂监造,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职业。他们的工作内容如果要用文字来描述,就是站在采购方、业主的立场,根据监造计划和书面程序文件中的规定,进行监造监督,保证制造活动在质量、技术及进度等方面尽可能满足合同和技术规格要求。

看似简单,但是对核电行业的驻厂监造人员来说,这却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核电产品制造,质量是不可争议的第一位,所以在监造过程中,对监造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细心、耐心、责任心,缺一不可。”李振国经常戏称自己就像一个“管家”,从产品制造项目合同签订开始,到最后产品交货,整个过程中所有涉及到跟产品相关的都要管。

2018年8月,华龙一号福清6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出厂水压试验前夕,李振国在例行巡检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反应堆压力容器里有很多主螺栓孔,其中有一个主螺栓孔在没有进行探伤检测的情况下,就已经安装上了衬套,这是不符合上游技术条件的。而此时,整个反应堆压力容器已经吊装在地坑里,等待灌水,为水压试验做最后准备。“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当场就叫停了所有工作,要求制造厂必须取出衬套,进行探伤检测后,再进行水压试验。“当时制造厂找到我,说这不是大问题,没必要再为了一个小小的衬套,浪费几天的时间,我坚决没有同意。”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李振国依然记忆犹新,在他的坚持下,制造厂同意取出衬套先进行探伤检测。李振国说“质量是核电的生命,来不得半点侥幸!”

同样是在福清6号机组,顶盖上控制棒驱动机构耐压壳管座焊接时,制造厂采用了机器人自动焊接代替原来的人工焊接,这是一个新技术,在原有的产品制造技术规范文件里是没有的。新技术也就意味着可能有风险项,李振国了解到情况后,迅速与制造厂和院里沟通,为该焊缝设置了新的焊接见证件,确保了整个过程和质量可控。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在监造过程中永远不要说‘我以为’三个字,一切以技术文件为准,不能有一丝马虎和放松,不符合规范的,要坚定说‘不’,否则后果是不可估量的。”这是李振国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年轻驻场监造人员的要求。

无奈与追求

“努力就没有失败”,这是李振国的座右铭。

“我从不惧怕责任担当,因为只有责任才会让自己将来的回忆变的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人生价值。”这是李振国对责任的诠释。

“全力以赴,不负初心”,这是李振国对核动力事业的执着坚守。

2019年春节前夕,李振国风尘仆仆的从大连赶回了山东老家,陪父母妻儿过了一个欢乐幸福的新年。“充满电”后,李振国继续奔赴了他的“战场”,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去就是3年。“走的时候,我家小孩还不会走路,等我再回去的时候,他已经上幼儿园了。”李振国对3年的缺席感到无奈又愧疚,一方面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让回家路变的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工作不允许”。相对于整个核电站建设项目来说,监造工作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对监造人员来说,身上的责任却并不小。“监造工作是一个成体系的工作,特别是工期紧张的时候,更是‘离不得人’,我们不可能把产品放在那里不管,如果耽误了工程进度,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李振国说,有时候走到这一步,没有办法,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就必须漂漂亮亮把事情干好。

“从做驻厂监造工作开始,我就做好了‘舍与得’的觉悟。”李振国说,舍的是与家人的“欢声笑语”和孩子的“一起成长”,得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能为中国核动力事业贡献一份微薄力量,感到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思考的力量

李振国常常在思考,怎么在保证工作质量的情况下,让监造工作完成的更高效、更科学?

随着经验的积累,他渐渐有了答案。

首先要从人员分工上做出改变。“比如做漳州3、4号蒸汽发生器,按照以往的分工,就是我负责3号,同事负责4号,这样我们从审报告开始就会有很多重复性工作,甚至因为每个人对报告的理解不一样,在与制造厂对接时容易出现偏差;现在我们重新分工,由我负责3、4号蒸汽发生器设备主体部分的监造工作,同事负责剩余部分的监造工作,这样我们就是做完全不同的内容,减少了大量重复性工作。”李振国说,明确分工,让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是在见证点的选择上做出改变。“同样是做华龙一号的蒸汽发生器,在经历过福清5、6号机组,漳州1、2号的制造历练,漳州3、4号蒸汽发生器制造过程中的见证点选择就没必要重复以前项目,而是可以适当减少非重要见证点,加强重要工序、制造厂薄弱工序和产品最终结果的见证,这样不仅减少了五分之二的工作量,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日常巡检上,提升监造质量。”李振国说,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想把监造工作更简单有序的做好。

他经常说,每个在外的监造人员都不光代表自己,还代表了核动力院,自己的日常一言一行无形中影响了跟自己一起配合工作的人,提高自我的个人素养,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工作态度来感染制造厂的配合人员,增加他们做事情的严谨程度,树立起他们高素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对产品质量的保证也会有很大提升,也会一定程度上简化监造工作。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在核电站每一个精密设备的背后,都有像李振国这样的驻场监造工程师默默奉献的身影。随着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李振国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他也知道,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更多的梦想要去实现。

作者:李   珊

校对:沈小靖

编辑:王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