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谣 陈光金

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体现为企业从单纯供应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近年来,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强化产业链韧性的关键举措。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的重大变局,发展服务型制造既面临全新挑战,也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展服务型制造具有多重意义

第一,服务型制造塑造企业差异化优势。在产品中融入现代服务要素已经成为创新型制造企业的鲜明特征,大型制造企业纷纷从单纯提供产品转为提供“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首先,服务型制造可以精准捕捉并更好满足消费市场从“大众化消费”向“圈层化消费”的转变趋势。服务型制造通过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客户黏性,有助于弥补企业因产品同质化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短板。其次,服务型制造使用户成为“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共同创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下,借助服务业务的无形性和模糊性,这种“企业—用户”的深度互动有助于企业形成难以模仿的差异化优势。因而,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服务型制造激发市场潜在需求。发展服务型制造通常需要企业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柔性制造和小批量生产,邀请客户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准个性化服务和推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采用模块化设计灵活配置产品等。这些服务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不仅确保了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精准匹配客户需要,还能激发潜在市场需求。这一趋势无疑对我国现阶段进一步扩大内需、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产业链韧性。服务型制造通过多元化市场策略、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构建客户导向模式,显著提升了产业链及上下游企业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首先,服务型制造使企业能够基于现有资源和客户需求迅速调整产品设计和服务配置,增强应对潜在的贸易波动和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能力。其次,服务型制造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保证可靠的销售和收入来源。此外,服务型制造推动企业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及客户之间的紧密协作和信息共享,共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在整合创新生态系统和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服务型制造存在认知误区

当下,人们对服务型制造的内涵、模式和转型路径的认知存在诸多偏差。部分地方和企业仅将其视为增值服务的延伸,局限于增加产品销售的相关服务,如售后服务或维修保养。一些地区和企业在发展服务型制造时盲目追求高水平的服务化和智能化,忽视了自身资源禀赋、技术实力和成本收益的可行性评估。此外,有些企业将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责任下放至生产部门,忽视了服务和产品作为两类本质不同的业务,往往需要从顶层对经营战略和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性设计和调整。这种缺乏整体规划和战略协调的做法,往往导致服务转型流于形式。

同时,发展服务型制造面临资金投入、技术储备和专业人才配置等方面的资源约束。而与传统制造相比,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往往难以直接量化、回报周期长且风险较高,以致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此外,由于评价和标准体系的缺失或滞后,企业在发展服务型制造时易缺乏明确方向。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政府出台的政策在内容、标准上存在差异,使得企业服务转型面临复杂的政策环境和各异的执行要求,难以形成有效政策合力。

发展服务型制造需要多方合力

政府部门应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搭建交流平台方面形成政策合力。通过出台财税扶持政策、开展试点示范、制定服务业务目录和评价体系等手段,激励和引导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加强与两业融合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产业扶持基金以及推动形成工业4.0产学研联盟,打造一批面向制造业研发协作、信息共享、融资服务和市场交易的公共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引导核心企业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发挥其技术、设计、品牌和管理理念的外溢作用。

制造企业需转变经营思维,重塑业务流程,积极采用新兴技术并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完成从产品主导逻辑向客户主导逻辑的转变,需要企业构建客户导向的企业文化,并系统性地重塑经营战略、商业模式及业务流程。企业应明确发展服务型制造并非“脱实向虚”,而是在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提供“服务+”的有机整合方案,注重开发高附加值的用户支持服务,而非简单的服务捆绑性销售。

结合企业自身和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分层次、分步骤推进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体现为两个层次的“转型升级”:一是从单一产品向综合性“产品+服务”转变;二是从基础性的产品相关服务向高附加值的用户支持服务转变。对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应重点引导本地企业实现由产品逻辑向服务逻辑的基础性转变。而在产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应鼓励企业加快服务升级,开发高附加值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更深层次的转型升级。通过分步骤、分层次的推动策略,避免盲目加入服务要素和“跨越式”发展对制造业主营业务造成负面冲击。与此同时,企业也需结合自身规模、技术和资金条件,稳妥推进服务型制造。行业领军和核心企业可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服务型平台生态系统,稳固其行业核心地位和产品服务组合的竞争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发挥技术优势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提供工业设计、定制化、共享制造和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其他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在节能与环保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等领域寻求差异化发展。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