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在成都陆续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这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后,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川剧节汇演活动及其剧目等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吴冰倩
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由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州市艺术剧院携手出演,讲述以“金饭碗”为引,“播种稻谷”为由,发生在4位家庭成员间的伦理故事。
该剧通过精彩的步法、巧妙的道具以及自然融合的艺术技法,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功塑造了从主角到配角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舞台角色转化为贴近普罗大众生活的老百姓。这份真实感极大地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心灵距离,使故事深入人心,情感真挚动人。
步态万千,幽默尽显
马多福作为马家的长子、企业的老总,甫一出场就是丁字步正身,身披一长款及膝大衣,给人一正派、稳重的形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其弟马伟华身穿皮衣、手摇牛仔帽,以昂首阔步大步上台,如此随意不羁的感觉和大哥马多福形成鲜明对立。最初印象的展现,很容易对观众主观印象的建立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
在马大山八十寿宴上,众人各怀鬼胎欲夺“金饭碗”的场景中,4人围绕圆桌,随着愈来愈紧密的锣鼓声,以各具特色的步法形态切入,充分揭露了4人对“金饭碗”昭然若揭的欲望。
步若其人。小儿子马锦言双臂随着身体的左右晃动而上下摇摆,脚后跟点地悠闲地向前迈出欢快的步伐,好似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孩般天真无邪。
王兰香“嘀嗒”着高跟鞋,小碎步快速向前小跑着,手心相对置于胸前相互摩擦,可见其心中的犹豫与挣扎。
马伟华随着身体重心的上下起伏,每次屈膝往前走,双脚好似蹬着自行车般,后脚就要踢着屁股,一步一双手微微握拳往下按,走起来是一个潇洒、好似胜券在握的洋洋得意。
马多福绕桌而转的步伐却与他人有所不同,是在马伟华的步法基础上,将动作幅度加大,半蹲滑行,脚下胜似穿了溜冰鞋般“纵享丝滑”,一步一双手很是韧性地往前推送着,从头、胸膛、到腰背,皆伴随节奏如水蛇般“S”型扭动。将一个看似稳重实则羞涩,甚至“娇羞”细腻的大哥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种反差感的步法设计,将不同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演绎得活灵活现。本是描述4人争夺“金饭碗”的利欲熏心,然而通过此独特的步法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的层次感,突出人物本身的形象、性格特色外,更显如此幽默、风趣与滑稽,将现代社会的写实性与传统戏剧的艺术性巧妙融合,达到真实又不失灵性的艺术效果。
道具之妙,情感之桥
道具的运用,自古就是川剧表演的惯用表现形式之一。传统的道具多是一桌二椅,一封信或一本书。但在此现代川剧中,关键的道具除装饰人物形象、搭建舞台环境的作用外,在其特殊的情境中,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构建人物情感变化之线索的重要桥梁。
具体来看,“寿宴”一场中,4人围绕圆桌中心“金饭碗”的步法,揭露出不同人物内心的情感独白。其相继来到舞蹈中央吐露“真心”欲望,马锦言道“举世无双的金饭碗,你连着我的心尖尖”时,一只巨大的、金光闪闪的“金饭碗”在聚光灯下从天而降。
此时,4人面带惊讶、惊喜、急迫的表情,纷纷被聚到巨大的“金饭碗”下。“金饭碗”就如同一面照妖镜,映照出4人贪婪的内心。甚至为此跳跃抢夺,推搡打闹,好像是4人欲望凝结的具体物象,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
“返乡”一场,4人在陈年土坯房中生火做饭。马锦言欲将装满井水的木桶拎到厨房,怎料最初以为轻而易举却踉跄一扑差点儿跌倒,重整旗鼓后,没想到却是跌跌撞撞冲向前方一掷,误伤到脚。
马多福“恨铁不成刚”,上前帮忙,谁知单手、双手尝试两次后,终也还是左倒倒、右倒倒,摇摇晃晃送木桶于厨房。
一个简单的木桶道具,虽无实重,但此段巧用道具木桶,巧妙地展现了演员精湛的戏剧表演功底,从侧面体现出4人初来乍到桃花村的窘迫、狼狈的生活困境。
“犁田”一场,马多福与王兰香用套绳犁地。套绳这一道具,表意为农耕的工具,但深意实则为二人之间感情变化发展之线索。从一开始王兰香将套绳紧紧勒在马多福脖上——代表其紧张、紧绷的感情状态;到二人各牵套绳两端地来回拉扯、交叉——象征其双方纠结、依恋、不舍的真实情感;最后王兰香主动将套绳抛于马多福——可见二人感情峰回路转,重归于好。
此处道具套绳,自然迎合着惊蛰时分犁田的剧情。在潜移默化的故事情节发展中,每一次变化都伴随着两人情感的起伏,无意识、无知觉地转变为双方情感交织变化的明线。通过将普通道具与剧情发展的相关联,提升了道具的表意高度,突出了道具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灵活、巧妙的特点。
技法之融合,生活与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生活化的肢体动作在戏剧的表现形式中,常常被升华为具有艺术特性的独特技法。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蕴含着演员背后深厚的艺术功力,隐含着剧情发展的关键情节。
谷雨插秧农闲时分,桃花村的村民们撂下扁担,互相逗弄,耍起了“帽子戏法”,将3顶帽子连续抛出,接着又轮流戴在头上。在单人、双人与3人的连续交叉、滚动式的玩耍中,仿佛一幅春意盎然的农耕画卷跃然台上,烘托出桃花村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
“帽子戏法”本源自马戏团杂技表演的技法,但此段的引用,使其剧情的表现形式更富有戏剧化特征。与故事情节发展相比,其略带跳脱感的动作编排,形成视觉上的动态美感,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不断翻转的帽子上,寄情于帽子以无限农家乐事的想象。
其次,在马多福与马伟华的争论打斗过程中,巧用扁担化作“枪”,通过一系列拦、拿、扎、躲、戳、挑等枪棍技法,生动展现了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与不合。虽然此段用时不长,但仅仅借此短小精悍的“枪”法表演,就足以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也为下文兄弟二人关系和好如初形成铺垫。
大暑谷长但雷雨已至,父老乡亲纷纷前来马多福的祖田帮忙泄洪,此处运用了众多点翻、翻身、翻腾类的技法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群演们以手拿锄头一个正面点翻接一个上步反面翻身,更有翻身再接单手侧手翻的技法多次重复为主,主角们则以停顿做昏倒、跌倒的动作为辅,大幅度的技术技巧与相对静止的造型动作,形成群演与主角之间的动静结合。
技法的自然融入将众人挖渠泄洪的艰难、艰辛的情形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丰富了剧情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更深化了“如今金碗落人间,演绎警世一寓言”的主题与“人人乐道金饭碗,不知福是稻米香”的内涵,凸显了众人不畏艰难、迎难而上、齐心协力的精神,使观众在欣赏此欲望与真情、现实与幽默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与家庭的温暖。
《马多福的金饭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精湛的演技与深刻的主题内涵,成功地将当代社会的热点议题与传统川剧艺术相结合,通过幽默的步法、巧妙的道具运用以及自然融合的艺术技法,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家庭的温情。让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所在——不是外在的“金饭碗”,而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家人的陪伴。此剧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情感的升华。
作者简介
吴冰倩,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23224 2024-10-29
哪有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