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阳菲菲 图片据网络截图

你买菜,我代炒……近日,广东、上海、浙江等地菜市场推出的“代炒”业务,在互联网上火了,一直被各种美食包围的成都人是否要追赶这一波热潮呢?川观新闻记者走进成都大街小巷,采访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和行业专家,一探究竟。

成都“好吃嘴儿”:“还是更相信自己的厨艺”

“菜市炒的菜,哪有我炒的好?”

“家常菜还要等到排队,回家还要洗碗,感觉不值。”

“如果新鲜的话还是愿意尝试,关键看味道怎么样?”

“为啥不旁边搭个桌子,直接就地解决?”

“食品安全咋保证?”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分别对成都的上班族、老年人、大学生等群体进行了采访,爱好美食、擅长烹饪的成都人对这一模式,并没有显得很热情。“在四川,人人都是大厨,饮食习惯不一样,对美食的追求也不一样。”一位受访者说。

菜市经营者:可小试牛刀 但账要算好

“这可能是个新商机!”青羊区冻青树菜市场的经营者张老板兴奋地告诉记者,“很多顾客买完菜后,要么因为工作忙,要么因为烹饪技术有限,不愿意回家再花时间做饭。我们提供代炒服务,既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也增加了我们的收入。”

“大搞特搞不现实,我们只做和自己相关的菜!”李老板经营着锦江区芙蓉西路一家猪肉店,他认为,如果要卖“成品菜”,还是需要选择与自己相关的产品,例如卖猪肉的,可以蒸扣肉、卖卤大肠等;卖鸡肉的,可以烧鸡炖鸡等。“假如什么菜都炒,会产生比较高的人力成本。”

行业人士:多元场景消费 需注重规范经营

针对这一波热浪,餐饮行业的老板们怎么看?

从事餐饮行业二十余年的姜老板认为,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菜市场餐饮代加工”成为流量热点,足以反映出当前人们对餐饮消费健康、便捷、实惠的需求,但是餐饮行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一模式是否适合在成都投资推广,还需要观望。

“这样一种新颖、实惠、便捷的消费方式固然好,但我们作为行业协会仍希望在创新消费场景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规范经营和食品安全。”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秘书长袁小然认为,当前成都的菜市场大多不具备经营餐饮的水、电、气以及餐厨垃圾排污的能力,假如在这种情况下开设餐饮经营,涉及到菜市场的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无论如何,这一新兴服务模式无疑为成都的餐饮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成都准备好迎接这一新潮流了吗?川观新闻将持续关注这一服务在成都的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