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宗宣 图片由省民宗委提供

毛运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她躬身羌山教育一线34载,始终为民族教育事业不懈前行;她在人间播撒爱的种子,让民族地区“折翼天使”享受到平等的教学资源;她是孩子们的“毛妈妈”,秉承“一个都不能放弃”的信念,点亮了希望之灯;她关注个体差异,打造差异化教学模式,为民族地区特教事业培根铸魂。先后荣获“四川好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唱红歌、展新颜。

缘起汶川,筑梦特教

1990年7月,18岁的汶川羌族姑娘毛运兰从“阿坝州民族教育师资的摇篮”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十余载默默耕耘,她把爱与青春留在大山、留给孩子。为防止学生辍学,她坚持白天上课、夜里家访,岷江河谷里留下了她深深浅浅的足迹。在走访中,她目睹了残障特殊儿童随班入读难的困境,如何为民族地区特殊儿童打开校园之门,让他们获得均等教育机会,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

2009年9月,全州第一所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毛运兰临危受命担任校长。她怀揣“精诚团结、铭恩奋进”的信念,带领30名从普教转岗教师,克服教学资源匮乏、招生屡遭闭门羹等重重困难,开启了汶川特殊教育征程。

如今,在校学生从当初48人增加到170人,专业老师从30人增加到50人,6间普通教室变成了26间多功能教室,学校从只有小学学段,到涵盖初中、职业高中学段。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各族师生在这里携手共进,同心筑梦。

幸福时刻。

春风化雨,籽籽同心

爱是无声的力量。上课的第一天,孩子们刚来到陌生环境很不适应,整个教室乱成“一锅粥”。毛运兰不仅要安抚情绪失控的孩子们,还要指导刚转岗过来的老师们。重重困难反而坚定了毛运兰把学校办好的决心,“共同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这些特殊孩子,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需要老师家长更多的耐心和呵护”,毛运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建校之初,毛运兰几乎24小时都待在学校,每天总结反思工作得失,把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现在的孩子们能用画,剪,缝,绣,演,讲,唱,跳,写等方式来表达情感,他们学会了跳锅庄,篮球,冰壶,轮滑等体育运动……毛运兰始终躬身守护,事无巨细,孩子们逐步适应、感知这充满爱的世界。现在,很多孩子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毛运兰精心呵护着这些花朵,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支起了“拐杖”,用春风化雨般的爱推动了民族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感恩教育活动中为福利院老人包饺子。

薪火相传,大爱延续

在大爱的浇灌下,毛运兰带领着团队耕耘数载,终结硕果:学校6名听障学生入选省残疾人艺术团和体育训练队,6名听障学生考入大学继续学习,孩子们在四川省特奥运动会上累计获得29枚奖牌,学校师生还走进了百所高校、站上了央视舞台……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汶川县先后投入4400余万元用于特殊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实训楼、篮球场、足球场等,并添置了实训设备设施等;就近建立了来料加工车间,为陪读妈妈们提供家门口的岗位,实现家校共育;创新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保障专业教师编制优先匹配和持续供给,通过转岗培养、公开招聘、高校直选、定向培养吸纳更多优秀特教老师;将羌绣、烹饪、理发等专业技能老师聘请入校,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技能教育培训。

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这个“小家”逐渐变成了聚集温暖、互助互爱、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向阳而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