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资报告》2024年第十期推出特别策划文章《筑基中国式现代化——国有经济跃迁升级之路》,从“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三个维度,深入探究国资央企持续推动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履行战略使命、国有经济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上取得突破和成就。小新分三篇,为您连载此文。今天为您带来前言和第一部分《区域布局:从零星布局到四海生根》。

大国崛起,逐梦百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牢记“国之大者”,当好国之脊梁。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75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的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勇挑重担、奋勇向前,积极投身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滚滚洪流,奠定了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国家所需,国企所向。

75年来,国有经济始终坚持全局视野、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依靠改革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加速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利用经营手段和市场力量履行国家战略使命,为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奋斗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赋予国资国企新的使命责任。在新的改革征程上,国资国企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定当好经济增长的顶梁柱、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维护安全的压舱石、共同富裕的支撑者。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关联多方、影响广泛,需要加强国资监管机构与有关部门的战略协同,最大程度减少行政干预,确保形成工作合力;需要加快建立科学客观、可量化的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更好地消除国有经济服务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后顾之忧;需要探索建立更加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资监管体系,支持国有企业大胆试错。

回望历史,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国资国企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国资国企的生动实践,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在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履行战略使命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区域布局:从零星布局到四海生根

新中国诞生时,为数不多的工业设施大多偏集于沿海城市和东北地区。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一批央企从此开始生根拔节,如一汽、一重等。

得益于一批这样的企业,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为维护国防安全和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

彼时,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为了平衡区域发展,国家有意识地将国有企业向内地倾斜布局,希望借此带动内地经济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

内地的一些城市开始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武汉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湖北占8项,其中,包括武钢、武重在内的七大项目落户武汉。

如今已并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武汉重型机床厂,曾是展示中国机械工业水平的一个窗口,当时的东德、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前来参观的外宾络绎不绝。据曾任武重副厂长的鞠毓春回忆,一台从苏联引进的大型设备的价格,抵得上四川省一年的柑橘销售总值,为了将它运进厂房,当时的湖北省委机关干部带头在厂前修路。

大量重工业国有企业的布局,有的是出于资源导向,比如在具备煤炭资源的大同、开滦等地建立大同矿务局(如今属于晋能控股集团的大同煤矿前身)、开滦矿务局(开滦集团的前身)等煤炭企业,在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云南建立云南锡业等有色金属开采和加工企业;有的是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比如在靠近苏联、具备地缘优势的鞍山支持鞍钢重建,在战略后方的陕西、四川等地建立西飞、成飞、西安航发等航空航天国防工业企业。

三线地区建设,就是基于国家战略安全所进行的、中国经济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工业大迁移。从1965年开始,国家着手在西南、西北、中南地区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建设重点项目。

在四川攀枝花很容易就能吃到东北风味的饺子、听到东北口音和四川方言交杂的对话,就是因为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攀钢,汇聚了以鞍钢人为主的全国各地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很多人在完成建设后扎根于此,在西南腹地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钢城”。

本着“大分散、小集中”,国防尖端项目“山、散、洞”的原则,三线建设的大多项目位于路况不佳的深山老林,人员出行难、资源运输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出蜀地难,在蜀地修路必然更难。在全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西南铁路工程局(中国中铁所属中铁二局前身)的军工们一边剿匪一边筑路,用扁担挑、用竹筐抬、用肩扛、用背驮,将筑路所需的石料、枕木、钢材送入到崇山峻岭之中。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1952年,成渝铁路的通车让沿线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祖国各地,沿线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自此,中国中铁高举贺龙授予的“开路先锋”旗帜走上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建设征程。

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等相继建成,改变了西南地区长期交通梗阻的闭塞落后状况,也积累了大量复杂地形的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内地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为适应新的国情,三线企业开始大举整改调整,许多企业从原址搬迁,向沿海和城市靠拢。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蛇口工业区的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两句醒目的口号,通过电视荧屏进入了亿万中国人和全世界的视野。沿海地区国有企业勇立潮头、注重效率的精神也随之影响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各类政策的倾斜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项目和人才,得到飞速发展。中建三局迅速反应,投身深圳特区建设,通过创新采用国内尚无先例的大面积向外筒同步液压滑模施工技术,实现了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设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深圳速度”成为科技与效率的典范。

改革开放为沿海城市带来政策加持,也带来了对外贸易和外资合作的需求。

1987年,青岛啤酒获批自营进出口权,成为全国第一家直接经营进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1988年,青岛啤酒在美国的销售量达124万箱,并逐渐将市场拓展到欧洲、东南亚地区。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更是成为第一家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

这一时期,外资合作在汽车制造领域尤为常见,一汽与德国大众,东风与日本日产、法国标致雪铁龙,上汽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其中,上汽通过与国外车企的合作,利用沿海地区交通、港口、人才等的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根本性解决桑塔纳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1988年,“国产化基金”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式设立。同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上汽实现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100%合格的同时,逐步建立了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的完整产业链。

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强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也使东西部的差距逐渐扩大。不断壮大的国有企业承担起服务国家战略的重任,投身区域协调发展的前线,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实施中担任着中流砥柱的角色。

从1958年丹江口的一声开山炮,到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正式通水,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走过了半个世纪。从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到优化水资源配置、再到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南水北调”的作用已不止当年毛主席提到的“借点水来”。2020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的成立承担起了更好建设国家水网的使命。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云南交界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也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项目。2022年12月,16台机组全部投产,源源不断将绿色电能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三峡集团、中国能建、中国电建、哈电、东方电气等众多国有企业参与到了水电站的建设当中。

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全景

为了方便建设,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建设过程中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的大量需求,也刺激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员就业。水电站建设高峰期为当地增加就业约8万人。

时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办公室白鹤滩工程移民项目部主任刘灿介绍,白鹤滩水电站2021年完成移民搬迁后,当地新建居民点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学校、卫生院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

2022年以来,仅在新疆,就先后有38家中央企业投资兴业,实施各类项目199个。2022年至2023年,中央企业在疆累计投资4140亿元,涉及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指出,国资央企系统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进一步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准确把握西部大开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使命,坚决扛起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政治责任,积极主动与西部省份对接,大力促进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融合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产业跨地区梯度转移和优化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这一方针,国资国企在长江大保护中勇担重任,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主动作为。

2023年底,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将中央企业产业优势与地方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在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引领者。

中咨公司在近期的调研中总结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江经济带已经实现了“三大根本转变”,即环境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发展方式实现了绿色转型,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

国企改变长江,长江也在改变国企。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倒逼下,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国有企业以功能性改革引领机制性改革,以机制性改革支撑功能性改革,通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鲜明,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起到战略支柱和引领示范作用。

同时,国有企业布局还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带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比如上汽集团、江淮汽车等所在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中国电子所在的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国信科所在的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中国稀土所在的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中联重科、湘电集团、铁建重工等所在的长沙工业机械产业集群等。

今年3月27日,雄安新区中国中化大厦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中国星网,总部大楼项目建设也在按照节点稳步推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未来,越来越多的央企总部和二三级子公司将在雄安新区落户,拉动这里的产业持续向高向新。

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之前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推动经济建设的“请进来”不同,国有企业开始“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和海外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国际市场。

早在重组成立的2001年,中海油服就将目光投向了海外,相继与壳牌、道达尔、沙特阿美等国际知名石油公司及科威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挪威、墨西哥等国家石油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年的国际化经营中,中海油服业务遍及3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最高达100多亿元。

中海油服董事长赵顺强曾表示:“主动走到国际舞台与狼共舞,这样才能精准认识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我们在国际国内客户需求的差异中取长补短,实现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国内市场。”

中国建材在“一带一路”沿线打造了多个基础建材制造基地,积极探索“科技+产业+服务”的海外发展新模式。赞比亚工业园是中国建材在海外投资建设的首个基础建材综合性产业基地,品质卓越、服务优质,以“中国制造”推动赞比亚的现代化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速了国有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

2023年10月17 日,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的首个项目——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列车运行时速达到350千米,雅加达和万隆的通行时间将从3个多小时缩短为40分钟。

从坦赞铁路、亚吉铁路、中老铁路,再到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雅万高铁,中国中铁参与了多个国家的高铁建设项目,从工程设计、施工到高铁技术输出,推动中国铁路走出国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推动了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和应用。

———— /END/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策划|郭大鹏 刘青山

撰稿|吴笑妍

责任编辑丨苑洪涛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