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滔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聚焦“育新机”抓好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主动谋改革、聚力抓改革,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统筹推进改革,贯通创新链条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纵观中国发展实践,每一次经济的重大跨越,都离不开创新的驱动。创新并非自发产生,而是依赖于系统化的体制机制支持。没有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释放,科技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仍面临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通过改革消除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有效衔接,打造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要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科技力量承载重地和产业备份基地的战略布局,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当前,四川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一些短板。一方面,四川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整体竞争力仍有待提升,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尚未充分显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领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识到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间的紧密关系。要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系统协同。教育领域的改革要聚焦教育的基础性功能,以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主要目标。科技领域的改革应聚焦科技的引领性地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推动重大科研任务与高质量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人才领域的改革要聚焦人才的根本性作用,着力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任过程中的体制障碍,构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
另一方面,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贯通,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当前,四川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关键原因在于“四链”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因此,应通过打破壁垒,实现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四链”贯通的发展生态,以此推动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顺畅衔接,支撑四川的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实际省情,深入开展落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要求,立足省情,从实际出发,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并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一是强化立德树人,育时代新人。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符合四川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二是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夯实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思维。强化高等教育,优化高校布局,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的支撑能力。三是改革育人模式,创新办学理念。建立与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偏远山区的教育支持力度,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创新布局。围绕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承载重地和产业备份基地,主动对接国家科技生产力布局,国防科技工业布局,以更大改革举措完善实验室体系,建设大科学装置群。优化高水平科研机构、重点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的布局,科学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基础设施的自主保障能力,为区域创新提供支撑。二要增强基础研究支撑,激发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提高科研经费中基础研究的比例,建立竞争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支持机制。支持川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重点领域开展探索性研究,鼓励高风险、高价值项目,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突破,为科技进步奠定坚实基础。三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赋权改革,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许可给中小企业,促进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培养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构建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科技金融体系,健全支持政策,鼓励长期资本投向早期项目和硬科技企业,助力创新型企业成长。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和激励全链条机制,夯实创新发展的根基。一是完善育才方式。坚持自主创新与自主培养,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集聚平台,着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增强本土人才供给的自主可控能力。二是优化引才格局。以全球视野推动引才,健全海外引进人才的支持保障机制,探索高技术人才的移民政策,积极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并完善留用机制,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创新用才方式。赋予用人主体更大权力,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松绑,激发人才创造力,积极探索揭榜挂帅、定向委托、赛马制等科技攻关的组织模式,纵深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体系的整体效果。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