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富民
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集中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当前,四川发展正处于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亟需聚焦增添发展动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充分认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重要意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的本质,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决定,改革应当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先导,积极发挥其改革牵引作用。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开启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探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制度保障。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把握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结合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完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等。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我国经济已经从要素驱动发展阶段转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够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因此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与教育、人才良性循环。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立健全体现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协调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实施宏观调控,要在策略上加大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的力度,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更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改善微观主体激励机制。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
聚焦“增动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当前,四川经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加速演进,但仍存在产业体系不优、市场主体不强、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等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问题导向,抓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方向。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支持四川国有企业通过横向并购、上下游纵向整合,进一步做强做大,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更好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作用。完善主责主业管理,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构建依法履职、分类监管、动态调整、灵活授权的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一企一策”改革,打造四川新一轮国企改革特色亮点。着力增强国资国企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公司治理现代化、经营机制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加强国资国企监管。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营造更高水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痛点难点,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健全拖欠企业账款常态化监管、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市场准入门槛和违规收费罚款整治等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更加包容和更具柔性的监管方式,全面提高线下“一窗综办”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完善政府承诺事项兑现办理等机制,健全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健全营商环境定期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出台前征询企业家意见制度、政策实施效果民营企业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必须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建立健全有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规则,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类规定和做法,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改革探索。推动四川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的交易成本。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
优化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体制机制。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区域兴。健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培育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发挥四川清洁能源产业等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健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叠加倍增效应。健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加快转型。健全要素保障和产业治理体制机制,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企业活力结合起来,努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推进产业、土地、财税等政策互惠共享;强化区域协作,探索在川东渝西毗邻地区设置一体化示范区与先行启动区,在示范区探索政策试点与方式创新,促进区域间融合发展;强化市场协作,鼓励川渝国企互相持股、抱团发展,引导更多民间投资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重点抓好市场准入一体化、惠企便企一体化和要素流通一体化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持续提升帮扶实效。深化新区开发区综合改革,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川经验。
(作者系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