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广泛影响日益引发关注。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这对于我们应对智能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对包括自动驾驶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社会风险虽有讨论,但潜意识中一直将其作为科幻场景,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准备。因此当无人驾驶出租车在一些地方以极具竞争力的姿态进入现实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争议甚至焦虑。就业,既关系企业运营、宏观经济,也关系千家万户、民生冷暖。技术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我们该如何应对?
事实上,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的社会分工。比如,铁路和汽车的出现,对马车夫产生了巨大冲击;手机的普及,让BP机接线员没有立足之地。短期来看,技术进步会带来“替代效应”。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创造效应”。新技术大规模应用,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枯燥的重复劳动由机器代劳,繁重的体力活儿让机器完成,这些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2022年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比2015年版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增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新职业背后,往往伴随着较大的人才需求和用人缺口。一批批新职业的涌现,扩大了就业岗位增量,为劳动者打开了就业新空间。
某种程度上,自动驾驶会淘汰部分传统驾驶岗位,但也会催生出新的职业领域,如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测试、维护等。这些为劳动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就像无人驾驶出租车平台在招聘自动驾驶安全员时,明确表示有网约车、出租车、公交车等客运经验或货运经验的优先录用。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还有诸多想象空间,未来会带动就业结构升级,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深刻转型。对于日新月异的新兴技术,我们不能因为短时的阵痛,就盲目排斥或叫停。事实上,科技的发展,想挡是挡不住的,咱们不做也会有其他国家做。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面对如此万亿蓝海,为抢夺市场先机,必然争雄者众。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短期就业压力,要平衡好科技进步与社会影响,确保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妥善应对其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比如,对于职能部门来说,要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建立更加灵活的社会保障体系,为那些因技术变革而失去岗位的人员提供失业保险、职业转换指导等支持;商业公司推动新技术时,则应以人为本,做好社会风险评估,避免短期内出现过于剧烈的冲击。
适应时代才能不被淘汰。不管是行业、企业还是从业者,只有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理性面对,才能在变革的时代里更好地掌握主动。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