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党的领导下,四川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巴蜀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此前,我省启动“万千气象看四川”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聚焦新质生产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等主题推出一大批主题报道。


省政府新闻办此次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将陆续邀请21个市(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走上发布台,展现全省各市(州)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的务实举措,展现各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上的思路、举措、成效。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川观新闻记者 肖莹佩 成都观察 王翱 邹嘉语 摄影 郝飞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极核城市,成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动能强劲的攻坚突破期、厚积薄发的进位提升期。

9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成都专场。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围绕“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作介绍,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赵春淦、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城

9月25日,京东方在蓉投建的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全面封顶。作为全省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该生产线从开工到封顶仅用183天,预计2026年10月实现量产,2029年满产后年产值预计超400亿元。这是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王凤朝介绍,近年来,成都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打造了3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达10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就在上个月,四川首批氢燃料电池市政洒水车在成都市新都区投用,车上搭载的110kW氢燃料电池系统,由成都企业荣创新能自主研发。

绿色氢能,正是成都重点布局的24条新赛道之一。近年来,随着成都加大力度给政策、给场景,氢能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可以预见,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的重大利好中,新赛道也将成为快车道。”赵春淦说,围绕下好先手棋,开辟新赛道,成都培育起2个国家级、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产业链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将系统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四梁八柱”,不断打造“成都造”工业爆款产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

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都的使命担当。成都聚集了66所高校和47家“中字头”科研机构,各类人才超过650万人,落地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6家。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成都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上线“科创通”服务云平台,提供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六大类服务,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过20万次。

科技成果大部分集聚在高校院所,打通校院地协同至关重要。丁小斌说,成都已与22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挖掘成果5000余项、促成合作项目1300余个。

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市

近年来,成都全面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成为国内第2个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排名全国第3位、第5位,国际班列通达境外113个城市,全国每9列中欧班列就有1列从成都发出,稳居中西部外贸“第一城”。此外,成都已与五大洲113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合作城市。

除了目光向外,构建立体多元开放通道枢纽,成都还做足内功。王锋君表示,致力于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和载体,成都已形成2个自贸试验片区、3个综合保税区、7个国别园区的“2+3+7”开放平台体系,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46家。

通过优化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成都吸引众多外资企业纷至沓来。截至目前,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平均每天有2家外资企业来蓉投资。

王锋君表示,成都将聚焦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统筹好“硬设施”和“软建设”,在推动“通道—枢纽—平台”一体规划布局、促进“物流—贸易—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推动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公园城市、幸福成都

“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公园草坪上就‘长满了’成都人。”发布会上王凤朝的一句话,让在场不少人会心一笑。

国庆将至,在许多成都市民的假期计划中,包含了流行多时的“新铁人三项”:公园露营、绿道骑行和龙泉山看日出。

全新的生活方式,得益于众多亲近自然的场景。2021年,成都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3年多来,随着十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市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可感可及。”王锋君说。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已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个、天府绿道超8800公里,汇聚约200家博物馆、4000家书店、8000家咖啡馆、1万家茶馆、2万家火锅店、30万家餐馆,平均每个月都有10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

数字背后,是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聚焦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3年多来,成都又有24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正式投用,新增22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建成托育服务机构341家、养老服务机构45家,15分钟便民服务圈体系更加完善。

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场景。持续释放成都大运会场馆惠民开放效应,成都今年将继续推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不少于480万人次,推动市民健身设施从“有”到“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再升级;超10万场文化惠民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艺术体验。世界科幻大会花落成都、火爆的金牌球市、好戏连台的文艺演出、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让广大市民朋友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