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四川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歌、舞、曲艺等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川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始终以多样性、多元化、厚重感为广大艺术家的创作厚植沃土、带来灵感。

75年来,豁达包容的四川,多元音乐创作潮流川流不息,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毛主席派人来》《太阳出山》流行全国,《我爱你,中华》《一个妈妈的女儿》《蜀道》等一大批优秀音乐作品在全省、全国以及世界性比赛中获奖。近年来,成都致力于打造国际音乐之都,涌现出以《成都》《寻找杜甫》《伎乐·24》等为代表的优秀原创音乐作品。

舞蹈《披毡献给毛主席》 四川省歌舞剧院供图

舞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披毡献给毛主席》等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涌现,《快乐的哆嗦》《凉山酒舞》等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尤具特色,《银塑》《永远的诺苏》等舞蹈作品在全国舞台崭露头角,接连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

生长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曲艺与群众生活日常紧密关联,诞生了《凤求凰》《布谷鸟儿咕咕叫》等大批脍炙人口的曲艺名作,深受百姓的喜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推出《心如莲》《情怀》《绣蜀》等精品力作,涌现了李德才、王永梭、黄德君、何克纯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张旭东、吴瑕、顾磊等一大批中青年曲艺人才,续写着四川曲艺的辉煌篇章。

【舞蹈篇】

舞蹈《快乐的哆嗦》


舞蹈《快乐的哆嗦》 四川省歌舞剧院供图

编舞:冷茂弘

演出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作品简介:1958年首演,该舞蹈表现彝族人民摆脱旧社会压迫与奴役,身心获得自由后的轻松欢快情感,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生动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1959年被选作优秀节目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1994年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比展演经典作品。

舞蹈《观灯》


舞蹈《观灯》 四川省歌舞剧院供图

编舞:冷茂弘

演出单位:四川省歌舞团

作品简介:1978年首演,该舞蹈描绘春节灯会之时,少先队员们被绚丽多姿的彩灯所吸引,欢跳着、嬉戏着,不时变化着草帽造型,展现了四川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氛围。1979年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一等奖。1994年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比展演经典提名作品。

舞蹈《呼唤绿荫》

编舞:马琳

演出单位:四川省歌舞剧院

作品简介:“种下一棵树,呼唤枝叶绿荫。种下一棵树,为人们撑起一片干净的天空。”该舞蹈是现实题材与彝族舞蹈相结合的作品,表达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与追求。该作品获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文华舞蹈节目表演奖、创作一等奖等。

舞蹈《银塑》


舞蹈《银塑》 四川省歌舞剧院供图

编舞:马琳

演出单位:四川省歌舞剧院

作品简介:银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舞蹈透过彝族银匠的视角,讲述传承千年技艺、用生命坚守民族文化的故事。作品既保留了彝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又超越了民族民间舞的“形式美”,通过舞蹈编排融合抒情与叙事,将中国工匠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力、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表现得格外动人。该作品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2022年入选“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顶尖舞者)展演作品。

舞蹈《永远的诺苏》

编导:何川、吉布阿鸽、冯建华、邹野

演出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作品简介:该舞蹈讲述了一位走进凉山的艺术家,与彝族群众相识相知、同歌同舞,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情缘。在与彝族人民同吃同住的生活中,艺术家认识、了解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美,获得取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该作品既是对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的怀念,也是对新世纪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凉山彝族人民豪迈奔向新的明天的形象再塑造,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

舞蹈《柔情似水》

编导:李楠、陈澄、李崇敏

演出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作品简介:“甲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泸沽湖及其周围地区广泛流传,“甲”为美好之意,“搓”为舞的意思,意在为美好的时辰而舞。作品以生活在泸沽湖这片绿水青山中的人们的生活情趣为依据,以民间舞蹈“甲搓”为动态素材,以当地民谣“夜歌”为音乐原型,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创造,表现了泸沽湖山水之优美、水滨女性之柔美和人民幸福生活之甜美。该作品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

舞蹈《塑骨》

编导:杨畅 麦陈玲 黄进

演出单位: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四川省舞蹈家协会

作品简介:舞蹈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伞过程:削制、晾晒、钻孔、拼架、串联、成骨,一把好伞的成败就在于此。作品在编创中运用现代艺术的理念打造当代审美视域,将“塑骨”作为作品立意,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自一辈又一辈艺人默默的坚守,“塑骨”是塑巴蜀人之骨气,也是塑传统文化之根基。该作品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

【歌曲篇】

歌曲《船工号子》

词:廖云、子农

曲:常苏民、陶嘉舟

年份:1981年

作品简介:该作品是1981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旋涡里的歌》中的一首插曲,吸收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富有特色、表现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作品。

歌曲《我爱你,中华》

词:苏阿芒

曲:敖昌群

年份:1984年

作品简介:歌词和旋律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1984年问世至今,该作品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

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作词:杨星火

作曲:阿金

年份:1995年

作品简介:歌曲具有浓厚的藏族风格,不仅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也是对民族大团结的颂歌。

歌曲《金不换银不换》

作词:罗木果

作曲:阿说阿木

年份:2018年

作品简介:这是一首充满感恩之情的民族歌曲,生动描绘了彝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信心百倍走在脱贫致富大路上的“精气神”,用富有彝族特色的旋律,赞美大凉山的绿水青山,将“金不换银不换”的幸福生活娓娓道来。该作品入选2018年度中国音协当代精品创作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入选第七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歌曲《种子》(原名《我有一个梦》)

作词:袁隆平

作曲:杨柠豪

年份:2018年

作品简介:一个人将一生献给一片土地,只为坚守一个质朴而又伟大的梦想。歌曲用孩子与成年人对唱的温暖方式,讲述一个关于成长与梦想的故事,一粒小小的梦想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该作品入选2018年度中国音协当代精品创作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入选第七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歌曲《小花》

作词:罗木果

作曲:谭杨

年份:2023年

作品简介:《小花》的创作从四季着眼,以春夏秋冬的风景交替,勾勒出祖国大江南北的地理风物,同时也象征着各民族兄弟姐妹在中华大地上的幸福生活。歌曲中,露珠的晶莹表达了情感的真挚,万物对阳光的感恩,表达了各族儿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聚力凝心。随着孩子们的歌声,在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之情的升华。该作品入选2023年度中国音协当代精品创作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

【曲艺篇】

四川清音《绣蜀》

作词:马平

作曲:王文能

演出单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作品简介:该作品以四川文化瑰宝蜀绣为载体,将“蜀绣”二字前后巧妙换位为题,诠释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讴歌“天府之国”雄阔境界和灿烂前景。唱词串联起蜀道、九寨沟、太阳神鸟、三星堆等众多巴蜀大地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历史风貌,通过56个以“蜀”打头的词语,组成了一韵到底的贯口,丰富了“蜀”的内涵,提升了“蜀”的形象,本土风味饱满,时代气息浓郁,让四川人的灵秀和大气呼之欲出。该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四川扬琴《情怀》

作词:马振山

作曲:王文能

编导:施伟

演出单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作品简介:这是一首融入现代题材与现代形式的四川扬琴曲目,乐曲唱词并不复杂,在简单纯朴中流露自然韵味,唱词中的“爷爷”是一位老红军,演员用婉转歌喉唱出对“爷爷”的爱和崇敬,也唱出了爱国情怀的代代相传。唱词中的“奶奶”是唱高腔的川剧演员,为节目增添川韵色彩的同时,以地道川味反映出川人的爱国之情。该作品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四川盘子《心如莲》


四川盘子《心如莲》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供图

作词:秦渊

作曲:王文能

编导:冯彬彬

演出单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作品简介:四川盘子是四川独有的曲艺类别,表演者手持瓷碟和筷子边演奏边演唱,曲调优美,朗朗上口。《心如莲》以莲喻人、以莲言志,表达“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作品以南坪弹唱为主调,融入四川扬琴“犯苦、回甜”等表现手法,在部分唱词上加入二重唱,无缝连接达到词曲相得益彰,以深刻的思想性、优美的艺术性和浓郁的观赏性广受欢迎,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四川扬琴《明灯》

作词:刘礼晟、沈军

作曲:陈咏韵

演出单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作品简介:作品采用四川扬琴大调的唱腔结构,运用扬琴中的甜皮和苦皮唱腔转换,并融入部分戏曲戏剧元素,描绘了百年前一群胸怀共产主义使命的有志之士,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无私奉献,以身为炬,凭借非凡的胸襟和毅力,让人民看到了曙光。

四川扬琴《蜀道》

作词:秦渊

作曲:向胜

演出单位:巴中市文化馆、巴中市巴州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

作品简介:以千古名篇《蜀道难》为切入点,四川扬琴《蜀道》通过诗人李白和现代巴女两个人物的跨时空对话,传唱出从“蜀道难”到“蜀道畅”、“蜀道穷”到“蜀道富”的古今巨变。作品将人文之路、经济之路、家国之路所蕴涵的深远意义展现在舞台上,获第十九届中国文华艺术政府奖“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