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事关四川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强调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深化科教界人才“帽子”治理,让广大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

守少则固,力专则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聚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依靠广大科研人员专心致志、不受无谓干扰地做长期研究。科研攻关从无捷径可走,都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韧劲、“长久深自缄默”的意志定力。

科研人员追逐“帽子”,为了获得各种科研头衔、奖项付出过多努力,其后派生出的问题,与营造钻研学风背道而驰。人才计划的目的是关爱、遴选、支持人才,科研项目则是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科研资助,发挥培养和激励作用,这些政策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类人才计划中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但“帽子”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证明人才的唯一标尺。中办、国办2018年就曾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针对人才“帽子多”、标准“一刀切”等问题,提出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考评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但现实生活中,“帽子”问题依然存在,不少科研人员无法避免“围着帽子转”的困扰。由于资源单项或过分向“帽子”倾斜,一些真正有创新能力和潜力的科研人员,可能无法获得政策和机制的足够支持。这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的降低,不利于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这个以“帽”取人的问题,需要得到综合施策、有效治理。

营造潜心钻研环境,要从政策和机制上创造利于人才发展的条件。破除各类显性壁垒,打破“帽子”过多的利益关联,比如以制度约束淡化“帽子”与职称、待遇、资源分配的“强关联”,改变“唯帽子论”的那股识才惯性。顺应时代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评价的两个堵点,从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优化资源分配机制、关注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入手。破除思维的藩篱,锐意革新,共同推动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营造潜心钻研环境,要从关心和爱护上为人才发展营造良性空间。在工作上,要为科研人员创造公平而宽松的条件。让他们专心钻研,避免陷入事务主义怪圈。比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用处不大的会议培训、名头重复的检查汇报、“稿来稿去”的材料报表等。这方面的治理,需持续用力,下足功夫,而非装装样子、走走过场。唯如此,才能让科研人员安心、安身、安业,大胆干、放心干、放手干,奋力跑出科技强省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