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西藏日报川藏线联合报道组

沿国道318线,出拉萨以东70余公里,是墨竹工卡县。墨竹工卡县有另一枚西藏人尽皆知的标签——塔巴陶艺,也是第一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一。

8月中旬,“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近距离感受了这项流传上千年的技艺。

手艺人“守艺”

陶器品种从18个发展为45个

相传在吐蕃王朝,一位叫益西多吉的人,在塔巴偶然用泥巴扣在自己的膝盖上做成了碗,他又模仿牛鼻子上的环做成把手。于是,第一只塔巴陶器诞生了。当地农牧民跟其学习,并逐步发扬。塔巴陶艺便一代代流传至今。

传统的塔巴陶器

采访组一走进塔巴村制陶合作社工作间,就被老师傅的手上功夫吸引:拍打泥土、和水调匀,再拉坯塑形、雕花刻纹……拍器底,安口沿、器嘴和器柄,上纹饰……一块块不起眼普通陶土在师傅们古铜色的手中长出新模样。

老师傅们三三两两盘腿坐在各自的转盘前,制作间隙,还用本地藏语交流几句。

陶器的制作技艺延续传统,图案、形态、样式皆手工完成。传承方式上,也是由家族一代代口耳相传,因此对手艺人要求颇高,学到多少,全凭耐心和领悟。以一套藏式茶壶为例,光是粗略的工序就有八道,细究下来更是繁多,制作时间半个月。

50多岁的次仁手脚麻利,从14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习制陶,是合作社公认的“快手”。他全力以赴的话,一天下来也只能完成2套藏式茶壶制坯。

制陶品类主要以藏式用具为主,包括藏族日常生活用品的烹饪锅碗瓢盆、茶杯茶壶等炊具,还有酥油罐、香炉和特色鲜明的工艺品。随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用品不断丰富,陶艺制作品种已从原来的18个发展为45个,并衍生出200多个细化品类。

塔巴陶器泥坯

另一项延续千年的传统,是对制陶所需的原材料的坚持——必须是取自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和工卡镇的陶土。千年以来,被村民叫作“干巴”的红土和“才嘎”的石英粗沙,经过石锤砸碎过筛制成泥。其质地细腻、黏度极好,制成的陶器保温时间长,一直被西藏人视为用具中的上品。在西藏,逢年过节,藏族群众喜欢购买一套精致的塔巴器具,重要客人到来或者重要时刻,拿出来使用。

然而,近几年,因为生产规模有限,加之传承人老去,年轻人不愿学,塔巴陶艺面临失传风险。因此,不少传承人愿意打破家传旧规,提出无偿授艺。

吸收“新血液”

陶瓷工艺品远销日韩、欧美

传统技艺需要焕发新生。

2019年,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塔巴陶艺获得南京支持,当时的塔巴陶瓷合作社开始积极研发新品,探索更广大的市场。2021年,塔巴陶瓷合作社与南京弥盛陶瓷制品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成立了现在的西藏弥盛塔巴陶瓷工艺品传承有限公司。南京弥盛每年派陶艺师傅到西藏指导工艺,为塔巴陶艺持续输入“新鲜血液”。

在合作社的展示柜上,整齐摆放着各类风格各异的精美成品,不仅有色泽光亮、器重壁厚的传统藏式茶壶、藏式汤锅、酥油灯,还有轻薄透光的盖碗、样式新潮的咖啡杯、印着吉祥结的成套餐具……用色搭配大胆,底蕴深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含“新”十足。各种陶器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价格不等,除了日常产品之外,还可以私人定制。

现代的陶瓷碗

如今的塔巴陶艺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精美。“今天塔巴陶艺保留着‘老配方’,也有了更多新法子。修坯、釉水、上色有所精进,成品陶器质地更加细腻,光泽鲜亮、手感光滑。”这些天,南京弥盛陶瓷制品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员傅少峰正在工坊手把手指导。提及新工艺时,他表示今年带来了紫砂茶壶的制作工艺。“今后塔巴也可以制出精美的紫砂茶壶。”

“我们延续着传统,又走向新潮。制陶的工艺和千年前一样。但同时,我们也学会了陶、瓷融合,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西藏弥盛塔巴陶瓷工艺品传承有限公司负责人仁青达瓦信心十足,去年试水制作了首批陶瓷茶具,样式新颖、色彩靓丽,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而今,塔巴陶艺吐故纳新。“我们正在为塔巴陶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仁青达瓦希望借此擦亮塔巴陶艺的品牌,将技艺持续传承下去,将陶器带向更广阔天地。

视频图片 琅珍 张思雨 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