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高质量发展对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何特征?

答: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技术和产业基础、要素供给条件、市场潜力、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等。能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着能否制定合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能否确立可行的发展战略,从而决定着发展的绩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经济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2012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前,由于不能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了超越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赶超发展目标,欲速不达,经济的微观效率低,宏观配置绩效低,各种扭曲带来的代价巨大,技术和产业进步速度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确认识了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自身产业和技术优势,确立了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的发展目标,采取可行的发展战略,技术和产业快速升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能否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着能否制定合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并确立可行的发展战略,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较快较好地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同样必须准确把握技术和产业基础、要素供给条件、市场需求潜力等方面的特征,才能找准高质量发展需要弥补的短板,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进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来讲,需要把握好如下几方面特征。

从技术和产业基础角度看,一方面产业基础宽、规模大,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明显。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占居全球第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的增加值也跃居全球第一。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讯设备等产业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总体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位于中低端,中高端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较多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和产品标准的控制力不佳。这就要求今后发展当中,既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又要大力推动大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但距离世界前沿尚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科研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科技研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逐步增多。中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度上升。若干学科方向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领军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全球地位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量涌现。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产出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比如量子科技领域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自主研发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都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中国科技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原创性成果还很少。这意味着今后发展当中,既要继续开展自主创新,也不能放弃开放创新。

从供给条件角度看,一方面形成了较为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通过持续大规模投资,建设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比较先进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运输部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超过18万公里,位居世界首位。此外,铁路网络、尤其是高铁网络的扩张速度同样惊人,高铁运营总里程突破了4.5万公里,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高铁技术和运营的领导者。基础设施的完善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物流效率,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并赋能产业体系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以来我国人口进入减量阶段,同时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家庭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大规模扩招,按受教育程度衡量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升。本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提升,2023年底超过了60%,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今后发展当中,要大力创造更多的高技术岗位,将教育发展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红利,弥补人口数量红利消失的影响。

从发展空间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率提升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但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生产率差距就意味着追赶的空间。未来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在高质量发展中释放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继续推动发展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从让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发展成果角度看,一方面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未来通过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仍有巨大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城镇落户门槛大幅降低,“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19+2”城市群主体形态更加定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势头强劲,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一体化发展。但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流动人口中,跨省或省内流动人户分离人口规模高达3.7亿,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未来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普遍提高人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仍然大有可为。

另一方面,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仍然有巨大提升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但是人民收入水平特别是低收入组别的水平,明显偏低。2023年收入最低的20%的和中间偏下的20%的收入组人口加起来约5.6亿,需要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快速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