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一座城市并不容易,而更难的是往其中填充生动活泼的生活。后者需要一群热爱城市的人,也需要愿意容纳他们奇思妙想的城市。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正被年轻人改变。他们热爱生活,富有创造力,在不同城市的角落里,发现独特的风景,留下自己的印记,城市也因此有了更多元的面貌。

年轻人的“新庙会”在马路上

八月份,小红书在上海举办了“马路生活节”,上海的小马路成了年轻人熙熙攘攘的庙会现场。每条小马路会根据主题进行视觉设计,活动策划,以及联合商家设置打卡集章的趣味互动。

过往的庙会在寺庙,要上香酬神,要祈福祭祀;如今年轻人的“庙会”来了街头,要打卡拍照,要集章留念。

打卡是链接一座城市的方式。如今的年轻人,不再喜欢在网红景点扎堆,而往往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城市,用镜头来感受城市。

张女士家在武汉,知道马路生活节开幕,于是急忙赶来上海。三天时间里,她在五条小马路上打卡,来领略上海的文化肌理;也有妈妈带着孩子来到街头打卡,在用来打卡集章的册子里,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家也成了一个打卡点。

世博黄埔体育园的“吹吹风市集”更是热闹,许多摊位前排起了长队。集市里,不仅有美食出摊,有时尚手作,还有摊主专门定制的创意装置。原本在小红书线上的创意,还原到了线下,如同庙会里的手艺人表演一样,引来诸多赞叹。

庙会往往在人情最浓处,如今城市的人情,便聚集在了马路和街头,每次打卡和集章,便是要让着浓郁的生活做刹那停留。

发现城市街角的新风景

日常生活平淡而闪光,换个视角,便能创造独特的风景。

在城市公园里,有人看到了“莫奈花园”,在北京地坛的墙上,有人看到了海洋。

《小红书2024青年城市文化创造趋势报告》里提到,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慢一些的出行方式,去发现更多的城市趣味。公交、骑行等被他们弱化了交通出行的属性,这些交通工具是相对低效的,但信步闲庭的属性激发了青年发现城市的趣味。

一些惯见熟闻、习而相忘的场景,经过年轻人的想象和创造,也成了新的风景。

图书馆是阅读的地方,也是寻宝的场所;酒吧里能消遣,也可以听学术讲座;公园原是市民休憩的公共场所,今年爆火的“公园20分钟效应”,让大家知道原来公园还是年轻人的能量快充站。

发现日常,改造日常,在普通生活里创造新的风景,新的风景也让城市有了新的活力。可能一个转角或一个抬头,你便能看到生活里被忽略的美,在城市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体验城市本来的“味道”

主干道是城市的骨架,小马路是城市的肌理,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地理单元,是生活里不起眼但又不能省略的一个片段。

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回到小马路深处,也回到生活和时间的深处,去发现自己和城市的关联,也给城市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有人顺着上海的淡水路“抬头艺术展”发现,这里有诗人艾青的故居,“难怪这里要有诗歌”;有人拿上老舍的《四世同堂》走在北京的小杨家胡同,感受历史的低语。不论文学、音乐、艺术装置,或者咖啡、美食,都是一个引子,引着人去发现身边的生活,也去重新发现生活与历史的关系。

如今人们很难预测,年轻人还会创造出什么新的概念。年轻人带火了CityWalk,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Walk”和新的“City”。

年轻人热爱城市,城市也拥抱年轻人。年轻人用自己的奇思妙想,让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生机。城市也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生命体,多元而包容,愿意为年轻人提供更大的舞台。

这是一场关于发现和创造的旅程。年轻人的创造力,正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可能性,塑造了不同的城市性格,像“马路生活节”一样的城市新名片,也将在更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央广网视频号

来源:央广网

记者:郭薇

摄像:王综鹤

实习:陈语欣

本期编辑:蔡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