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红霞 文/图
9月2日下午,成都市新都区举行医药医贸产业建圈强链座谈会。这是新都今年的第三场产业建圈强链座谈会,前两场围绕“上天入地”即航空、轨道交通产业展开。2023年,新都区医药医贸产业实现产值340亿,占“千亿”总量1/3,在经济盘中的份量不轻。
因此,这场集合了新都“医”路力量的座谈会,盘点了“家底”,也描画了发展新蓝图——“一核两走廊多点成圈”,加快构建以“医贸产业”为主导、“特色医药制造”和“休闲康养”为支撑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打造全省医药医贸特色产业生态圈。
盘点“家底”,增量从各个方向进入
盘点“家底”,先看医药龙头。今年上半年,科伦药业集团归母总利润为62亿元,新都基地产值达到67亿元——综合科伦药业新都基地信息,今年有望在去年总产值111亿元基础上,争取新的增长。2023年,科伦进入中国医药制造业前三甲,新都基地总经理刘文军透露,投资过20亿元的“科伦总部基地”项目已进入试投产,全部验收后将实现新增年产能“0.6个科伦”——也就是说,新都未来医药生产,将有望问鼎200亿元。
再看医贸代表。8月26日,华润科伦医药(四川)有限公司正式搬入位于石板滩街道的新都区医药供应链基地。去年9月,华润医药与科伦集团重组的科伦医贸,正式更名为“华润科伦”,从600余名员工扩大到上千人,作为区域总部覆盖云贵川赣,上半年实现总营收69亿元。拥有药品4万余个、下游商户3万余家,是西南特大型药品经营企业。“我们的长期发展战略,明确于健全产业链,做专业化的医药大健康供应链服务平台”,董事长翟剑钢说。
座谈会邀请了18家医药医贸重点企业,而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新都聚集的医药医贸企业85家。“成都的大健康相关企业,由于交通等历史原因,大多聚集于天府大道南北沿线,新都的医药医贸企业,大约占成都总盘子的16.5%”,新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
2020年6月,新都在大丰街道启动成都医贸大厦项目,历时近3年建成投用,快速聚集了国药控股成都医药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至今已达到营收过百亿、税收过亿元的“双亿”目标,目前正在筹划二期项目。2023年4月,投资27.5亿元,布局于新繁街道的“天府国际医贸城”开建。至华润科伦等企业入驻石板滩,新都已形成了以成都医贸大厦为中心,东西向串联石板滩、南北向串联新繁的“一核两走廊多点成圈”发展思路。
要素上“作功”,新都谋划新突破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药品监管和产业服务处处长尹文参加了座谈会,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在西部地区,成都在生物医药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国家CDE(药品审评中心)分中心“极有可能落在成都”,“这对全产业链来说,都是好消息。”
如何加快步伐,鼓励传统产业向“新”奔前景?座谈会现场犹如小型现场办公会——企业谈难题,政府相关部门作答,加强要素保障,力求“把水浇在根上”,犹如一次解决问题能力的“突击考试”。
在项目载体上,新都立足发展医贸总部经济,投资49.5亿元,布局了华润科伦、云集、大众等8个医贸总部供应链基地。以“供应—仓储—物流—金融”一体化为目标,加快建设天府国际医贸城、医贸产业园等园区载体。共将提供65万平方米医药仓储面积,未来5年内可基本满足区内医药医贸仓储供应链需求。
在产业生态上,参照航空“四中心”模式,打造“产业公地”,加快建设一批生产共享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技术服务平台、采购交易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帮助企业降低投资成本、提升协作效率,实现共抗风险、共同成长。
在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方面,新都与成都医学院等驻区高校协同育人,深化“赋权积分+动态进阶”人才评价改革,加快培育集聚一批医药医贸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实用技能人才。做强“耐心资本”,加快成立医药医贸专项产业基金,精准把握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
座谈会确定了今年新都医药医贸业产值目标为350亿元,从2024年上半年数据看同比略有下降,实现目标有挑战性。有企业代表提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都区领导表态,十分鼓励企业间抱团发展,“联合开大船”。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