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几

据媒体报道,曾经的动物园是家长们的遛娃地,如今的动物园里全是大学生。CityWalk之后,“有点东西”的ZooWalk也火了。去上海动物园做“企鹅护卫队”,到北京动物园“被鹈鹕夹一次头”,在红山动物园“吃口杜杜花花的狗粮”……排队去逛动物园的风,就这么刮到了这届年轻人的身上。

如今人们很难预测,年轻人还会创造出什么新的概念。年轻人带火了CityWalk,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Walk”和新的“City”。而City也许没有多少变化,变化的是发现City的眼睛,是年轻人的视角变了。

据一些社交平台发布的数据,今年5至8月,去年就开始爆火的Citywalk热度不减,同比去年增长了3倍。同时,还衍生出了CityBus、CityRide等趋势,两者在该平台上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分别暴涨了300倍和500倍。这些标签与话题,就像一个个接头暗号,吸引有着共同趣味的年轻人奔赴而来,共同窥探、发掘城市新的风景、秘密与生活打开方式。

8月23日,巨型艺术装置“鸭马路”亮相黄浦江,吸引了众多关注。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互联网上有句话,叫“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因为年轻人不仅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也是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者。他们强大的消费能力,更是撑起了互联网平台的巨量收入与市值。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甚至在重新发现乃至再造城市文化。

一个传统的景点,或许会出现在旅行社的推荐里。但是那些被年轻人在社交平台里列入清单的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古建筑、设计感十足的书店、有格调的咖啡厅、特色小酒馆,甚至菜市场,才会有一种独特的互联网价值。沙美大楼7楼露台一扇风景美不胜收的窗户、金茂大厦楼下一片上街沿……一个个不是景点的地方变成了景点,重新定义了城市。

沙美大楼网红“机位”小窗。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正如有平台发布的《2024青年城市文化创造趋势报告》显示,城市的名片,不再仅仅是地标建筑、美食特产、传统习俗。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以及青年生活方式,正成为许多城市的新名片,年轻人正在把城市变成一个巨型盲盒。

这些其实反映了年轻人与城市交互的一个新特点:对城市的参与,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与理解,而是主动地发现与引领。在他们眼中,城市摆脱了单纯的生活与工作空间角色,而成了一个可以表达生活态度与发掘情趣的舞台。

城市在年轻人眼中“七十二变”,某种程度上是拜时代所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与活法。这是“95后”与“00后”的时代。他们出生于经济繁荣、物质丰盈时期,系统接受了现代教育,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频共振,这让他们拥有了广阔的视野与多元的文化趣味。

年轻人的重塑与再造,启发人们“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变动不居、不断上新。城市是广场与美食,也是音乐与摄影;是地铁与公交,也是漫步与骑行;是工业与生产,也是电影和文学……

8月24日,游客在上海淡水路街头的文字艺术装饰前拍照。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而这些新的城市,能不能得到呼应,能不能被城市管理者认真地纳入视野,也在考验着管理智慧。

比如前不久安徽淮北一地道桥洞成摇滚打卡地火爆出圈,当地安排了公安交警现场维护秩序;年轻人爱在上海街头漫步、寻找各种拍照机位,当地便开始举办了马路生活节,为城市年轻人提供了尽情表达、自由创造的土壤;重庆被网民调侃太热,当地就摆出了一个曲面屏,打出了“欢迎各位宝子来重庆避暑”的广告牌,当地实际最高温却高达40度左右……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在和年轻人的积极互动、对互联网热点的吸纳消化中展现了出来。

总之,随着年轻人探索活力的迸发与社交平台的助力,城市活动的边界已经被打破。任何景观、角落、场所都可以被重新发现与定义,刷新境界。中国有句话叫“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让年轻人葆有求知欲,保持好奇心,更多城市之美还将被发现与创造。所有的发现与创造,都将成为生活的延伸。

热点视频推荐

↓↓↓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动辄上千元的护脊书包,是真有效还是“智商税”?年轻人为啥爱上了买“丑东西”?

整治景区“黄牛”,应该多下功夫

跨省“飞的”上线,这不是科幻片

手表积分成“社交货币”?儿童手表不能一味做加法

文字:一几

图片:新华社(陈浩明/摄)、上观新闻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范天培 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