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轶 陈宏卿

当古老技艺与时代接轨,当神话人物与当代碰撞,会触发出怎样的艺术火花?四川杂技《倒立—哪吒》在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获得的“优秀节目”给出了最好回答。这也是该节目于2023年斩获第十四届瑞士巴塞尔国际青年杂技比赛银奖后再获佳绩,在国内外赛场刻下巴蜀符号。得奖背后,究其原因,是深厚巴蜀文化的积淀、浓郁艺术土壤的滋养,更是最高艺术标准的追求。

以传统技艺为底色描摹四川表达

四川杂技发展壮大的历史溯源,可从古老的巴蜀文化说起。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人“多斑采文章”“尚滋味”,由此可见,经济的发达,造就了巴蜀文化的衍生和古蜀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四川汉代画像砖中,有杂技舞乐之情景:画像中人物或左肘“跳瓶”,或右手“掌剑”,又或表演“跳丸”,既生动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又真实还原了古代人们多元的娱乐方式。再有驭技、射技、马戏等载体,杂技就以各种形式传承延续。

近现代以来,四川杂技历经几次改革后,以其独特的巴蜀风格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得以飞速发展。

其特点为:一是身份的转变提升。根据《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提示》,四川杂技成立专业杂技团,民间艺人完成向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性转变;二是舞台的空间流转。四川杂技早期的表演场地多在田间地头、村里屋舍,表演者仅靠自身本领或辅以简单道具即可完成表演。现在,它亦可进入正规剧场表演,配合灯光、LED等高科技技术为观众带领震撼视听的享受。三是内容的丰富多彩。从单一的技巧性表演模式,四川杂技已然赋予杂技节目更多的故事内容和四川表达,在形式上突破,在内容上丰富。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立意表达四川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的杂技艺术历经千年、传承不衰,在新时代的融合创新中激发出时代活力、全新动能。

杂技创作如何更好把握新时代脉搏,在创意表达上为作品赋予更多可能?兼容并蓄、灿若繁星的巴蜀传统文化为《倒立—哪吒》提供了创作灵感,把目光投向家喻户晓的中国神话传说人物哪吒,通过丰富的杂技技巧和诙谐的有趣表演,成功塑造出一个叛逆不羁却内心善良的少年英雄形象,赋予哪吒鲜明的时代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观众提供伸张正义、助人为乐等正面情绪价值,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勇于挑战。

在人物设定上,深挖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尊重社会对哪吒的传统记忆并大胆革新,在保留红肚兜、双丸子头等显著特征的同时,没有同步使用红缨枪、风火轮等元素,创新地将表演空间设置在荷园,荷花高贵圣洁的象征意义和哪吒勇毅果敢的性格遥相呼应,以生动的创作实践回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根本遵循。

虽是单一杂技节目,但随着演员登场、音乐响起、灯光打开,《倒立—哪吒》已具备剧的特征要素。

首先是有声语言的运用。传统杂技节目仅依靠专业技能便可收获“惊、险、奇、绝”的叫好声,《倒立—哪吒》充分考虑观众的试听感受,以一段画外音吸引观众主动进入故事框架,为表演进行情绪铺垫,使内容表达更流畅、故事剧情更紧凑,达成演员与观众的交互呼应、双向奔赴。

其次是现代舞美的投入。在剧情演进、表演推进的过程中,时而舒缓、时而激进、时而昂扬的音乐使用,丰富了人物刻画和节目内涵;背景LED视频素材也对节目本体进行烘托,意象的莲花和舞台上的道具交互辉映,配合冷暖交替变换色彩展现人物内心活动的灯光和烟雾萦绕,构建出东方极致美学空间,从而使声光电等现代舞美与杂技本体交融呈现,和谐统一,丰富杂技语汇叙事更流畅完整、杂技表演更具张力、活力、魅力。

以奋进之姿勾勒巴蜀文艺万千气象

近期,魔术《邂逅》首获中国杂技金菊奖、杂技《熠熠生辉—顶碗》获“偶像-2024”国际马戏艺术节金奖、《顶板凳—中国龙》等多个节目亮相央视舞台,闪耀巴蜀文艺之光,为推动巴蜀文化鼓与呼,展现出巴蜀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四川杂技高频出圈,屡屡获奖,是时代造就,也是历史必然。恰似《倒立—哪吒》舞台美术中有莲摇曳盛开、有莲含苞待放一样,巴蜀文化正昂扬前进奋发向上,也有“后浪”正拼搏逐梦在路上。

时代荣光,与荣共焉。巴蜀文化的兴盛关乎每一位杂技工作者,当以昂扬的奋斗姿态、勃发的奋进精神,深化文艺院团改革,主动融入文旅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以“叫好又叫座”“高原也高峰”的杂技精品佳作推进巴蜀文艺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

李轶,四川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陈宏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