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朴溪 川观新闻记者 张剑
连日来,四川持续高温,网络游戏成为未成年人的“避暑胜地”。据川观新闻和四川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促进会发布的《2024年暑期城镇未成年人网游行为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披露,近1/5的未成年人每天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上,超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限定时长。
未成年手游为何监管难?游戏公司防沉迷系统是不是“做样子”?8月27日,川观新闻进行多方了解。
一问:未成年人上网的手机从哪里来?
“20块的智能手机,学生从二手市场拿。”未成年人要想玩游戏,首先得有入网终端,据成都某初中教师王晨透露,学生之间常常“共享渠道”,以极低价格购入二手智能手机。
“不可能,她哪里来的这么大胆子。”当王晨将学生情况反馈给家长时,其父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一台手机少说要花几大百,她哪儿搞来那么多钱去买。”一直以为不为孩子配手机、监督好零花钱就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现在上网设备已极为廉价。
“20元买一部智能手机不是新鲜事,部分二手平板甚至100元以内就可拿下。”记者根据王晨提供的线索,登录一个二手交易网络平台,在线咨询某二手数码产品经销商。该经销商承诺,他的产品运行《蛋仔派对》《三国杀》《贪吃蛇大作战》等常见手游“毫无压力”,《崩坏:星穹铁道》等“吃设备”的游戏,也可以较低画质运行,而《原神》《王者荣耀》等头部网络游戏,也能通过“云游戏”的方式连接。记者了解到,“云游戏”是指用户不需要下载游戏本体和配备高端硬件,就能在云端运行大部头游戏。
二问:游戏平台监管有没有?
8月26日,记者下载《原神》《和平精英》等9款未成年人头部网游,通过10岁侄儿账号体验其青少年模式。上述游戏的实名认证制度较严格,规定游戏时间外强制退出、游戏登录通知家长、游戏充值限制等方面限制较多。
不过,“小鬼”们也有很多绕开监管的“小妙招”,比如哄骗家长刷脸“学习问卷”,借机登录游戏。究其原因,在于家长不知道游戏监管系统有没有、怎么防、怎么用。
“不晓得嘛!”当南部县某高中的班主任家访时,李小川的父母才知道孩子已沉迷游戏两年,对于老师提问游戏登录时使用谁的身份证、游戏平台的监管小程序、游戏时长等情况,家长连称不知情。原来,夫妻俩白天经营一家城郊茶馆,平时忙前忙后,手机用得少,知道孩子拿来玩过游戏,但不知道游戏成瘾,也没有游戏公司提醒过。
这不是孤例。报告数据显示,对于游戏平台是否提供管理工具,近1/3的家长不知情。
为什么不提供一份“说明书”呢?这是不少家长的疑问,有监管工具却又藏着掖着。“没有动力做到更多。”据杭州某游戏公司的脚本设计师陈陶给出的答案,游戏公司只会按未保条例的“字面意思”和“最低要求”执行。
三问:家长怎么管好手游?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魔兽争霸》《红警》开始,30年来网游成瘾话题长盛不衰。不少曾经的网游少年,在成为父母后,开始面临着他们父母当年的困境。
以身作则,是宝妈邱桐摸索出来的办法。“宝宝1岁的时候,就看我们玩手机,很好奇。”据邱桐介绍,4岁女儿有样学样,现在每天沉浸于刷抖音“段子”、购物买玩具、玩跑酷游戏。为防止女儿继续沉浸,她决定还是“以身作则”,通过夫妻俩远离手机电视,为孩子做表率,同时为女儿设定固定的上网时间,借闹钟来提醒孩子适时休息。
王晨也建议,学生家长可以从小开始引导孩子玩游戏,既不是不准孩子玩,也不是放纵孩子玩,而是引导孩子在适当的岁数玩适当的游戏,在适当的日子玩适量的游戏。
在国外,苹果、任天堂等公司推出了“家庭计划”,让子女与父母账号相互绑定,鼓励亲子一起玩游戏,营造“数字时代家庭氛围”。
(以上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多方共筑绿色网络环境,携手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家长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也应付诸行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共同维护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合法权益。
网游监管确实是个难题,太多方面需要努力,特别是对缺乏自律能力的青少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数码产品经销商、网吧、游戏平台等商家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提供符合法律法规的游戏产品;家长也要多关心孩子,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玩适当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孩子远离游戏,健康成长。
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不止于打乱作息和饮食,造成情绪暴躁易怒,严重影响学业和现实交往能力,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引发亲子关系紧张、亲情淡漠等。所以在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路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游戏公司亦或是相关部门,都不应缺席。
家、学校、社会齐抓共管未成年人手游。
为什么不能减少游戏开发和开放?
从源头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