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国平

8月26日,以“公园城市──推动‘一带一路’城市现代化创新实践”为主题的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召开。开幕式上发布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实践》。

“天府新区遵循公园城市价值追求,对已有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天府新区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实践》这一成果。”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果聚焦“构建活力生态网络、建立公共空间体系、塑造城市魅力景观、彰显新经济场景、创新规划管理制度”等5个方面,提炼概括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路径,体现了对促进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的深度关注。

系统总结营城经验

城市规划管理创新,是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实践》一书通过6大篇章共计21个章节,详细记录了天府新区十年来的探索历程,从规划建设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到公园城市理念的深化路径,再到城园交融、开放格局、风貌协调、科技赋能以及联动协同等多个方面的具体实践。

《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实践》在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发布。

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绿色发展,彰显生态价值,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城市初心。”因此,四川天府新区秉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资源综合保护和科学利用,大力优化生态系统、公园体系、风貌形态,努力促进生态单元、产业空间、消费场景有机融合,让城市在山水间自然生长、市民在公园里幸福生活。

这一探索过程,体现在书中“城园交融:构建蓝绿交织的活力生态网络”章节,其中记录了天府新区推行生态廊道骨架、社区公共绿道建设和生态价值转化的具体做法,比如,如何通过对城市色彩、夜景照明、形态布局、建筑立面、第五立面等领域的管理,塑造精致典雅的城市魅力景观。

构建特色管理体系

天府新区在实现“白纸画图、平地立城、聚人兴产”的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断演进,对规划管理的创新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天府新区积极构建了公园城市理念下的规划管理特色体系。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谈到,在公园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天府新区坚持通过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从试点探索,逐步向标准化、体系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转变。

具体来看,在规划管理体制上,天府新区建立了“扁平协同并联”的规划管理架构,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行政主体,公园城市建设局与区域内的科学城、商务区、文创城等产业功能区协同联动,通过“行政决策”与“专家咨询”双向并行的规划管理模式,实现规划建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

"让城市在山水间自然生长"的天府新区。摄影:马骥

在这样的“扁平化”高效组织管理模式下,天府新区通过精简高效的大部制部门,如公园城市建设局、行政审批局等,整合规划、建设、消防、人防等业务板块,形成了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和公众需求,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管理流程的优化。

在规划管理技术支撑方面,天府新区先后出台了《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公园城市规划管理“新十条”》《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公园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规定(2024)》,规划管理的方向和要求得到进一步明晰,为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入实施和持续探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园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天府新区还探索出极具特色的“总师制度”,即聚焦规划管控过程的重要领域,借智借力,选聘领衔总师及技术团队,向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该制度起始自2017年,目前天府新区已聘任6位总师,分别对公园城市指数研究、城市设计、建筑、景观、色彩、水生态6大领域提供智力支持,支撑天府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

推广“公园城市”理念

从具体案例到理论提升,《天府新区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实践》为全球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探索和经验。

“天府新区的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为我们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对该成果评价道,天府新区的公园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实践,是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有力回应。

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努力促进生态单元、产业空间、消费场景有机融合。摄影:逍遥

论坛当天,公园城市指数研究中心还与联合国人居署举行了合作启动仪式。

“天府新区在绿色城市发展、气候适应力和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做出的大量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这些实践提供了一个全面提升人民生活体验的典范。”联合国人居署全球解决方案司司长拉斐尔·塔茨(Rafael Tuts)说,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围绕这一理念开展的广泛研究和实践,为其他城市寻求创新方法,在城市化和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平衡提供了范例。

随着此次合作启动,拉斐尔·塔茨表示,联合国人居署很高兴能够支持这项工作,将其提升为一项全球倡议,使更多城市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