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文娟

8月8日,在都江堰市聚源镇笆桥社区,75岁的成都市乡村振兴“银龄”专项服务团专家张国云看着试验田里长势喜人的新品种特早熟优质稻,感到非常欣慰。

“银龄”专项服务团专家张国云(右二)查看新品种特早熟优质稻生长情况。图/李秀琼

“新品种特早熟优质稻的生长期比一般的品种短30天左右,收割后,马上就能栽种一季川芎、时令蔬菜。”参与种植的成都大远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兰由兵一边说,一边摘下新品种“泰优3125”金黄饱满的稻穗给记者看,“栽种新品种特早熟优质稻,实施稻芎轮作,能大大提高种田效益,实现一田多收。”

“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稻蔬、稻芎轮作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来提高土地使用效能,助农增收致富,是‘银龄’专项服务团工作的重点。”张国云说。

除了是“银龄”专项服务团专家成员,张国云还有另一个身份——都江堰市老科协服务农业工委主任、“三农”分会会长,2004年他从都江堰市农机局退休后,一直没有停止服务“三农”的脚步。

像张国云这样的“银发力量”,在都江堰市老科协还有很多。在成都市实施的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中,“银龄”专项服务团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成都市民政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依托强大的“银龄”人才储备,“银龄”专项服务团与综合服务团相互联动,工作开展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在新品种特早熟优质稻上做好文章,川芎种植也是今年帮扶指导的重点工作之一。都江堰市老科协副会长康忠勇说,经过深入调研后,综合服务四团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基层需求,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

川芎是都江堰市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都江堰市现有川芎种植规模5000余亩,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缺窝断苗”也一直是川芎种植的一大难题。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下,川芎很容易得根腐病,导致川芎苗期死亡率增高。”“银龄”专项服务团成员王天祥解释道。

为解决这一问题,“银龄”专项服务团开始试验“大苗移栽”技术。

“大棚自动控温控湿,用‘种植土+肥料+防根腐病药’,多重措施‘阻击’病害‘元凶’,大大提高了川芎大田成苗率。”种植户蒯世军告诉记者,靠着“银龄”专项服务团的新技术,试验的8亩川芎,平均每亩增产150斤,增收1500元,下一步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

“对接专家资源的渠道变宽了,能做的事情也更多了。”这是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以来,张国云最直观的感受。他说,接下来,小水果产业和白酒产业发展将是“银龄”专项服务团新的发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