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三月三”作为一个固定的概念印迹是在童年时听到这首歌曲而形成的。那么,“三月三”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到底指的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它是节日吗?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三月三”》一书中,我们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作为社科类图书,《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三月三”》解锁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让人大开眼界,醍醐灌顶。
在中华民族的远古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日子,在三月三;女娲抟土造人的时间,在三月三;轩辕皇帝的出生日期,也在三月三,故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在神话传说里,天界各路神仙云集瑶池的“蟠桃会”,就是给王母娘娘庆寿的盛会,这天也是三月三,即王母娘娘的生日。所以,我们就能理解《西游记》中那泼猴惹下的祸事有多大了。
拨开神话传说的面纱,通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人文始祖黄帝等传说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中华先民们一路走来的筚路蓝缕、艰难险阻,并由“三月三”这么一个特定的日子引发出古老的节日上巳日,既而在其基础上发轫出诸多民俗细节的过程。
《论语》“先进”篇中,孔子的弟子曾皙说他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里涉及的就是上巳日的一种宗教活动仪式祓禊,以香草涂身、洗涤身体、驱除邪气,旨在除灾祛病、祈求福祉。通俗地说,就是在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暮春“三月三”,到河里洗澡。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600多年前的文坛事件,即兰亭雅集。这个文人雅集举办的时间,也是在“三月三”,因为“暮春之初”“修禊事”这些我们在欣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书法的时候,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字眼,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围绕“三月三”,本书除了讲述神话传说故事,还挖掘出大量的民间传说、民间祭祀、民间饮食和民间娱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脉络清晰。
本书共分为3个篇章,第一章解密“三月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千年的起源密码,从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中,体现的“三月三”风俗习惯;第二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记载、诗歌中,领略秦汉的祓禊祈吉,魏晋的兰亭雅集,隋唐的曲江宴饮,宋元后的别具风情,探寻“三月三”的萌芽与发展;第三章讲述广西、浙江、湖南、海南、云南、贵州等地如何欢庆“三月三”,共同欣赏南方各地谱写的这一曲“三月三”节日乐章。
在文本脉络上,本书从“三月三”这一节日的历史发展入手,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从水滨祓禊到曲水流觞,从大地飞歌到如今的文化盛宴,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呈现了一个内涵丰富、形象立体的中华传统节日。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能看到古人在水边祓禊祈吉、兰亭宴饮雅集,在自然山水中同庆春日欢歌;也能看到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人们唱山歌、抛绣球、抢花炮、赶花街,吃特色美食,赏春日美景等。总有一种活动,能吸引人加入到这场春天的浪漫聚会中。
读完此书,我们会看到,“三月三”,一个由古代上巳节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节庆,源于古老的生命意识和自然信仰,融入与自然山水相依的人情人性,更在今天的欢歌笑语中,成为拥抱春日的浪漫庆典。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传统节庆文化得到创新性呈现,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韵味,本书从中国传世古画中汲取灵感,设计了多幅国风漫画插图,构建出一幅幅充满“中国风”特色的画卷,展现“三月三”丰富的传说和精彩的活动。
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的、过时的。“三月三”的文化内涵历经千年,如今依然生动地存在于中华大地。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更得益于节日的自我更新。这一传统节日不断地被赋予更为广阔的内涵,并衍生出新的欢庆方式,在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带来心灵的润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三月三”》,本书编写组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