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叶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视频

“听说过荞麦,没想到荞麦花还这么好看。”6月30日,成都市民罗秀华女士与家人一同前往简阳市新市街道的石家村,与众多游客共赏娇艳的桃红色荞麦花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与此同时,石家村50余公里外的丹景街道同意村,小米种植基地也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200多亩“超大狗尾巴草”小米进入收割期,金色的米穗铺满田野,微风吹过,田间泛起层层金浪。

金灿灿的小米米穗。

荞麦、小米、藜麦、燕麦……这些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且有特种用途的粮豆,在四川被统称为小杂粮。近年来,随着健康、平衡饮食理念的普及,小杂粮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在广袤的蜀乡大地上,小杂粮也在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着力量。

▉可观赏、可粮菜两用

荞麦助村集体收入翻10倍

罗秀华上午在荞麦花田中拍照留念,中午则在当地农家乐品尝了一道特色凉拌菜——凉拌荞麦芽苗。

荞麦芽苗是荞麦籽粒的幼芽或幼苗。这种新型蔬菜资源不仅质地柔嫩微脆,带有特殊香气,还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生物类黄酮活性成分,是普通蔬菜所不具备的。

“除了收获荞麦籽、观赏荞麦花之外,荞麦的菜用价值也得到了开发。”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向达兵介绍,去年石家村200多亩的荞麦带来了直接收益20多万元,再加上以荞麦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使得石家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较以往翻了10倍。

同意村百亩小米收获现场。

石家村如何将“小杂粮”做成“大生意”?该村以小杂粮为媒介,从单一种植向深加工、电商销售等环节延伸,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石家村先是与环太生物科技、江源面厂、阳安酒业等食品企业深度合作,推出了以“雄州农夫”为品牌的荞麦面、荞麦茶、荞麦酥等17款特色产品;后又打造了“乐活小院”——集休闲观光、美食品鉴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体验区。

为了留住游客,避免“停车拍照就走人”的情况,石家村还计划打造以荞麦花为主打看点的“露营目的地”,并沿袁河打造了青石板步道、月季观光带、亲水游乐区等设施,同时在村道边种植格桑花等花卉,在多处民居绘制农民画,一幅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与省级非遗碰撞火花

小米精耕加工赛道

同意村则正因另一种小杂粮而热闹非凡。当天,天府粮仓-三岔湖杂粮示范基地在这里正式揭牌,百亩小米也迎来了丰收。

说起同意村,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手工挂面。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忠兵便是同意村人。他长期在外创业,因一次偶然回乡探亲,了解到村里撂荒地严重,“老家好好的良田没人种”。

为了帮助家乡盘活闲置土地,李忠兵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打听。在了解到其他村庄成功引种小杂粮后,他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向达兵所在的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团队。

同意村百亩小米机收现场。

专家与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跨体系合作试种小米后发现,原本在北方主产区9至10月成熟的小米,在同意村6月底便能成熟,且产量颇佳。提前2个月上市,不仅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价值,还意味着这里一年能种两季小米——种植户的产量效益能够进一步提高。

小米具有抗逆性强、生长周期较短、适口性好、加工可塑性更强、市场面更广等优点。李忠兵发现,现在消费者除了关注味道好,更加关注绿色健康。在挂面中加入营养丰富的杂粮更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拓宽消费市场。

记者了解到,同意村今年第一季杂粮种植约120余亩,预计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0余万元的收益,明年种植规模将达到500亩以上。当前,该村已与食品龙头企业合作开发杂粮糕点、杂粮酒等特色产品10余种。

记者手记

出现“村传村”现象,杂粮产业发展呈现新光景

当人们还在回味石家村绚烂多彩的藜麦、荞麦风景时,添加了杂粮的高架挂面也惊艳着消费者的味蕾。从石家村到同意村,从农旅融合到产品升级,杂粮种植似乎出现了“村传村”的现象,并通过复刻升级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亮眼风景线。


小杂粮全产业链还在简阳新市街道、绵阳平武县、巫溪长桂乡等多地进行技术推广。“不止于简阳,希望能把绚丽多彩的杂粮科研成果之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实现村村联动,真正创造社会效益,让农民有收益、消费者获得健康,做强杂粮产业链,以高质量成果转化促进‘川字号’特色杂粮产业转型升级。”向达兵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