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巴中观察 施皓文 马小米

近日,网友王先生在“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反映,巴中市巴州区化成水库为二级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近期却有渔船在水库进行大型捕捞作业,这样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


为什么会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养鱼、捕鱼?是否会对饮用水质造成影响?带着网友疑问,记者前往巴州区化成水库进行了探访。

化成水库上的捕捞作业。(资料图片)


疑惑:

水库为巴中主城区的第二水源地

大量养鱼捕捞会否影响水质?


近日,记者来到巴州区化成水库,平静的水面上未见到捕捞的渔船,在水库边缘处,停放着几艘游船。

“前段时间,我从远处路过时,看到了湖面上有三四艘渔船,像是在铺网准备捕捞。”王先生告诉记者。这让王先生有点担忧:“化成水库的水源,供给了整个巴中城区,大家都靠这个饮用水。如今开展养殖和捕捞,是否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记者从巴中市化成水库运行保护中心的公开介绍中,也看到该水库确为“巴中主城区的第二水源,每天向城区及沿线乡镇供水5万余方。”

此外,一些过往群众也对化成水库中的捕鱼行为有所担心:“不知道是合规组织的还是偷捕,没注意是否有告示。”

那么,是谁在饮用水源地实施这种养殖捕捞作业呢?

记者在水库现场并未看见有相关的捕捞通告牌,不过,王先生提供了一张照片,上面有一个通告牌,显示生态水产养殖为化成水库与巴中市供投水产有限公司(国有控股企业)开展合作;二者决定,在2024年6月中旬,在化成水库库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养殖轮捕。

化成水库捕捞通告(网友王先生提供)

“这次轮捕工作大概开展了10天,目前大约捕捞了1万公斤左右的花白鲢。”化成水库运行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柏剑锋也证实了这点,并表示,因中心不具备自主实施生态渔业的能力,因此引入了有专业资质和管理经验的国有企业巴中市供投水产公司进行合作管理,采取了“人放天养”捕大留小的原则,只对3斤以上的成鱼进行捕捞。


回应:

生态养殖捕捞是为了提升水质

当前水质已从Ⅲ类标准达到I类标准


为何在水源地开展养殖和轮捕作业?会否影响饮用水源水质?

“恰恰相反,养鱼是为了提升水质!”柏剑锋解释,养殖的花白鲢是滤食性鱼类,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消耗水中氮、磷等有害成分,增强水体自净,“可以有效提升水质”。他进一步解释说,但库区内的鱼群数量过多后,净化水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人工捕捞,根据捕捞鱼群的生长情况,判断是否继续投放鱼苗。“化成水库运行保护中心的渔业收益,扣除成本后都上交财政。”

为确保生态养殖捕捞的科学性,化成水库运行保护中心委托了四川省水产学校,在实地资源调查分析基础上,编制了《巴中市化成水库生态渔业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化成水库生态养殖的鱼群选择、投放数量、放养方案、合理捕捞等都有详细论证说明。

化成水库委托四川省水产学校,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编制了《巴中市化成水库生态渔业规划(2023-2035年)》

“此次进行轮捕,就是根据库内鱼生长情况和水质净化需要,实行捕大放小,捕捞后又投放新的花白鲢鱼苗,形成良性循环,充分保证水质净化的能力。”化成水库运行保护中心副主任苟松民介绍说,《规划》中建议水库鲢、鳙放养量可在8-14万尾之间动态调整,鲢、鳙投放苗种总重量为0.8万kg-1.4万kg。而在鱼种投放后的第二年,可回捕一些鱼类,根据其生长状况调整第二年苗种投放量。同时,通过捕捞能够将水库中富集的营养物质以渔获物的形式带离水体,从而保持水质的稳定。

“我们从去年上半年陆续投放鱼苗,采用‘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绝对禁止投放任何饲料、肥料等影响水质行为。”苟松民解释说,生态养殖也为化成水库带来了绿色效益。在四川省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中,清楚地记录着化成水库在今年6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是I类。“2023年同期监测数据显示水质是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今年以来水质达到了I类标准。”“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宣传工作,加强水库的日常管理保护,确保水源水质稳定提升,并诚恳接受广大市民朋友的监督。”苟松民说。


化成水库俯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