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燕巧
5月30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这份“礼物”,饱含着总书记对孩子们深深的牵挂,也饱含着浙江与四川跨越山海、双向奔赴的感人情谊。
之江小学原名八角小学,原校址位于半山腰上,校舍老旧。2004年,学校在浙江省对口帮扶下实施迁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年5月为学校培土奠基。新学校被命名为之江小学,之江是钱塘江别名,以铭记浙江的援建之情。
不只之江小学,“之江”之名,还镌刻在四川的许多校园里:之江中学、之江教学楼……始于1996年的浙川对口帮扶,20多年先富带后富,孕育出浓浓的“浙川情”。
“浙川情”在不断续写。2021年6月,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启动,浙江省在结对四川40个县的基础上,新增28个县,共结对68个县。155名浙江干部奔赴四川,浙江与四川赓续20多年的山海情谊,开启新的篇章。6月,浙江省驻川工作组全体挂职干部即将返回浙江,新一批挂职干部将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
浙江帮助北川打造的高标准茶园。郝飞 摄
双向赋能 产业协作新模式
青川县地坪村村民帅国没想到,自己的农活,会是“数字人”派的——经“青川茶智”数字驾驶舱监测,如果哪块茶园缺氮或缺水,手机上就会跳出“农事任务”提醒他施肥浇水。
6年前,来自浙江安吉的“白叶一号”在青川扎下了根;3年前,来自龙井茶乡——杭州市西湖区的数字化经验,又将“白叶一号”的管护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不只白叶一号,入川“浙产”,不断上新。原产自浙江象山的浙东白鹅引进四川屏山,得名“浙川白鹅”;浙江青田的鱼苗游进古蔺稻田,“稻鱼共生”落地泸州;产自浙江诸暨的小香薯,种在了乐山沐川,并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小香薯全产业链条……放眼全川,到四川安家落户的“浙江特产”有几十种。
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中,产业协作是首张“金名片”。全面深化两省产业交流合作,2021年以来,浙江累积引导1466家东部企业到四川省投资兴业,在四川结对地区共建产业园区100个,落地投资企业532家。
位于宜宾屏山的浙川纺织产业园有多家细分行业的“全国冠军”:四川润厚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特种包覆纱企业、宜宾弘曲线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缝纫线企业……2018年,宜宾市屏山县浙川产业协作示范园开建。截至2023年底,园区已集聚纺织企业41家,规上企业总营业收入达99.3亿元。
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落户屏山县浙川产业协作示范园的企业之一。肖雨杨 摄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行业龙头浙江正凯集团先期投入80亿元,在宣汉建起了超大规模的天然气综合利用加工基地,填补了宣汉县天然气高标准精深加工的产业空白。
“浙江资本+四川资源”“浙江产业链+四川要素”“浙江研发+四川制造”“浙江企业+四川市场”……浙川数字经济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对接活动不断开展,推动两地资本、要素、生产、市场的全方位高效对接,有力强化了产业“造血”能力,实现双向赋能。
山呼海应 共绘民生新画卷
在沐川县中等职业学校操场旁,有一个“蓝鹰工程”图标——上面是山,代表四川,下面是海,代表浙江。图标蕴含着对孩子们从小鸟长成雄鹰,翱翔山海间的期待。
“蓝鹰工程”让沐川职中教学设备大为改善。 肖雨杨 摄
沐川县中等职业学校是“蓝鹰工程”首个试点校。2021年,“蓝鹰工程”率先在这里启动,“袜业之乡”诸暨对口乐山沐川,开展起了校企“订单式”培养。
“在‘蓝鹰工程’启动以前,学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实训设备,学生不想到职中学习。现在,学校到处都是实训室,不少普通高中学生转入我们学校。”副校长王刚介绍,2021年以来,沐川职中已与比亚迪汽车、汇川技术、浙江海亮股份等多家上市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先后组建“蓝鹰之星”冠名班18个,累计培养学生1091名。
一人高质量就业,能够实现全家高质量脱贫。目前,“蓝鹰工程”已在浙川两省全面推广,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帮助解决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和东部企业优秀技工短缺问题。2023年,共有3429名四川农村学生到浙江就读职业院校。浙川劳务协作实现精准对接,3年来累计引导30余万名农村劳动力在浙江稳岗就业。
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每年约有1000名专技人才在川开展帮扶工作,教育、医疗是其帮扶重点。浙江实施组团式帮扶,持续向结对地区提供智力财力支撑,输送专业人才、填补技术空白。
在浙江省德清县的支持下,阿坝州小金中学有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艺术班;在去年投用的苍溪县江南初级中学里,有一栋“余杭楼”,是由杭州市余杭区对口援建……3年来,浙江共实施教育类项目351个,投入资金12.18亿元,援建学校575所,派出1123名教师到291所学校支教。
黑水县人民医院与嘉兴市第二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合作,成立“红船雪山医疗队”,联合建立了阿坝州首家实时的急诊会诊系统;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耗时长的问题,衢州市柯城区支持北川县人民医院上线“诊间支付”功能,将病人的就医时间从平均2小时压缩到了不足1小时…… 坚持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并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举,浙江组团式帮扶的四川13个县人民医院共建设重点帮扶科室48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97项。
山海相融 新思路建新通道
四川多山,特产丰富;浙江靠海,市场广阔。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中,以新思路建通道、扩平台、强供给、拓销路的创新举措,在四川多地开花结果。
2021年以来,浙江帮助四川销售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365亿元。通过全过程优化消费帮扶,补齐仓储冷链物流短板、打造本地电商平台等措施,推动浙川消费帮扶模式由传统的“买买买”消费端“输血”,向新型的生产端、物流端、消费端“三端”合力“造血”转变。
“舟山—达州”海江铁联运物流大通道,通过海路、长江和铁路把两地连在一起,使大宗商品的运输效率提升1/3,成本降低1/5,3年间已运输粮食超8万吨、铁矿70万吨。“凉山产地仓—宁波销地仓”的两地仓模式,用干线物流将四川凉山与浙江宁波直接连接,取消成都、杭州等地的中转环节,物流时间由一周左右缩短至两三天。3年来,凉山特产在浙江市场卖出了25亿元。
通道打开,浙川两省还在不断谋求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浙川全面深化文化和旅游合作,进一步健全文化和旅游合作“清单式”推动机制,合作领域拓展至五大类20余项。
2023年,在“大运”“亚运”期间,浙川两省推出旅游景区互惠政策等,积极推动浙川两省游客互送,2021年以来两省旅游人次超3000万;组织文华大奖川剧《草鞋县令》、越剧《梁祝》、昆剧《十五贯》《牡丹亭》等两省优秀传统剧目互访互演,推进“三星堆-良渚对话”等两省文物和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促进优秀文化交流互促。
德清琴声在四姑娘山响起。华小峰 摄
浙川情谊,山海绵延。新一批挂职干部即将抵川,浙川山海情,还在不断续写。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