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

舞剧《咏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编剧,著名舞蹈编导韩真、周莉亚担任总编导,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以叶问为主人公,传承中国武术为内容的艺术精品。本文从双线叙事、舞台表演以及武舞结合的视角,对舞剧《咏春》进行评论。

双线叙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双线叙事分别以深圳《咏春》剧组拍摄电影幕后故事和叶问创立咏春堂展开,这构成了整部舞剧剧里剧外的对照和映射。

舞剧以灯光师大春在剧组打开一盏追光灯作为起始,回溯剧组记录拍摄叶问的往事。通过大春,看到为叶问打亮一束光的人们,此时衔接到了光里的叶问。两条线索在剧中通过舞台转盘和骑楼建筑的转换,并行展现两个时代同频共振的基因和核心,以叶问与七十二家房客、电影人与奋斗者们的破圈层进行叙事,构成立足、彷徨、理想、离别、困境与传承的6场精彩的表演。

以光作为媒介,循序渐进地为观众构造两个时空线。如叶师傅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也能看到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时空里,以电影摄制组为缩影的奋斗者们,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咏春》结合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叙事性和舞剧《只此青绿》的空间性。一方面,在人物线和空间上更富有层次感和时代隐喻,两个时代的人相向而行,他们因叶问聚拢,由追光者展开,最终落在理想;另一方面,两个时代空间呼应共振,最终交汇舞台,融于一体,将传统舞剧发展成意涵多样且富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舞台表演赋予观众直观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诞生于岭南,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之一。咏春拳的展示和传播,更多是由历任功夫明星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因此也让中国功夫文化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重要符号。

历史上利用中国功夫元素拍摄的影视作品,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影视题材。叶问弟子李小龙闯荡美国时期,创作了李氏经典功夫片;李连杰拍摄的《少林寺》掀起功夫电影合拍片的高潮;成龙主演的《红番区》在美国公映引起反响强烈。其后的《黄飞鸿》《叶问》《一代宗师》等系列含有中国功夫元素的电影持续火热。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已随着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而打下深厚的印记,让世界各地受众形成既有的传统印象。

在《咏春》中,演员的武术表演赋予了观众更直观的体验,舞蹈编导对武术动作和武打场面进行了舞蹈化的编排。长达10多分钟的“五大门派决斗”舞段,成为整场舞剧的高光时刻,螳螂拳、八极拳、八卦掌、太极拳以及咏春拳的过招,使中国武术在舞台上展现得有板有眼、令人信服。它也提供了一种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武打动作美学,且每一段打斗都以抱拳礼作为结束。整个过程使观众看到了以实力傍身的中国功夫,也满足了观众想要现场体验观看武打的期待。

《咏春》核心是借用咏春作为载体,以舞会武,武术的劲道与舞蹈的流动相辅相成,直观地透出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与魅力,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

武舞融合拓展对外表达空间

武术,根植于中华文明深厚土壤,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身体语言系统。舞剧,作为半个舶来品,是现代文化产业的缩影,所依托的也是身体语言系统。当中华之“武”遇到现代之“舞”,便拓展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5位掌门人扎实的功夫着实让观众大呼过瘾,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咏春拳的祖训:“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祖训里提到了中国人对勤劳的要求、中国人温和的处世态度、典型东方人的处世哲学以及中国人心底的善良,贯穿了整场舞剧。

舞剧中,叶问的生平演绎也正是以这样的祖训要求自己,他经过拼搏与奋斗,练习并传承咏春拳,帮助底层草根,到最后,他把武术无偿地奉献给整个社会。咏春堂的牌匾从挂牌和摘牌的过程,也是叶问至暗时刻走向光明时刻,又让自己的光明最后变成普及、惠及整个社会。

另一方面,将中国武术幻身为精美的舞台演绎,从而形成跨越国界与民族的共享语汇,改变世界观众对中国武术拳脚功夫的刻板印象,将中华武德思想与现代舞蹈语言、现代传播方式融会贯通,这也是中国功夫文化打下新时代可持续传承与传播的坚实基础。

《咏春》的语境中被以叶问为代表的“驭光者们”所驾驭与传播。“武+舞”的双重身体语体系,能让这样的观念更易形成世界级的交流与传播。

在《咏春》身上,我们看到了英雄与光合题,舞台与生活合题,历史与现实合题,中国与世界合题。这场合题之旅,在驭光而行间愈加丰富精彩。同时,它也是一部弘扬中国功夫自强不息的传承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



作者简介



高月,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