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如何把握这二者其中的内在联系?
答:这句论断极为鲜明且辩证地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密切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在这一波澜壮阔、关乎全局的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深化与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实际处于同一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源与中华文明的更新路径融为一体来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演进、特性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念兹在兹,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从文明赓续与社会转型的角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倘从近代中国所要实现的迫切目标来看,国家蒙辱意味着国力须由弱转强,人民蒙难意味着民族须转危为安,文明蒙尘意味着文化须振衰而兴。换言之,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面临着国家重建、民族再塑与文明更新的三大重任,必须于列强环伺、世变日亟的险境中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旧邦新命”式的自我蜕变与升华。揆诸史实,从“开眼看世界”到“建立民主共和”,一代代的前赴后继、孜孜以求,虽逐渐改变了中国旧有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形态,却始终无法真正赋予“旧邦”以“新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史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方合二为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尤其是立足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更为深刻而清醒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系,则显得愈加重要。概言之,须把握三个问题。
首先,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与驰而不息的现代化绝不对立。道路的开拓,现代化的摸索,都是在“瞻前顾后”“溯古观今”中展开的。通常认为,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即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社会的转型。无须讳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首先启动了现代化的进程,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居于领先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是属于西方的专利,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然而囿于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乃至误导,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自觉和意识,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正是这种观念,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诸多错误思潮涌流,造成将中华文明同现代化进程视为二元对立的固化成见。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文化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当代现代化的开展是基于中华文明这一根脉上的实践形态。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文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中华文明根脉、基石和底蕴的反复强调,无疑表明中华文明自身便蕴藏着现代性的元素,这是我们能够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密码所在。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中国的”,一大要因就是其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文明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思想和理念,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恒久时代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这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和平性方面表现得非常典型。“统一性”是从国家观、民族观角度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其中包含着疆域统一、政治统一、民族统一等多重意涵。“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精神特质和相处之道,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处理同外部世界诸类关系的基本原则。可以说,统一性、和平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立人达人、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理念。
再次,中华文明得以永葆活力,在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其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实现自我更新的必然结果,并非文明断裂的产物,亦新亦旧的保障是定期注入不同元素,亘古亘今的前提是时常能够汲取现代力量,这恰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题中必有之意。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是故,这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代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
这在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创新性和包容性方面展现得尤其鲜明。“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创新性”是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最突出特质。在漫长中国历史上,“创新性”如同喷涌不绝的活水,承载着中华文明穿过一个个“历史三峡”,即使百转千折,终究一往无前,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包容性”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心理与会通之法,保证了中华文明具备强大的容纳之量、消化之功和中和之道,推动着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展开良性的融合交流。
[感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作答]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源与中华文明的更新路径融为一体来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早已融入中华文明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含概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永葆初心
深厚底蕴
瞻前顾后,溯古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