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肖莹佩/文 成都观察 杨柳/图、视频
特别行动
2023年4月,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在蓉揭牌,落地成都前沿医学中心。该院由北京大学与成都高新区共同建设,是北大在全国唯一的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目前已组建起一支50余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今年还计划聚焦新药研发、疾病筛查、疾病治疗、衰老四个领域,分别成立专班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为四川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赋能。
一线探访
近日,记者见到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院长助理傅晓燕时,她手里拿着一份资料,提及“创新成果应用”和“人才”的部分被着重标注。
北京大学2006年率先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该领域积累了一批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也是成都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1400亿元,集聚相关企业超3000家。双方共建研究院,旨在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北大科技创新与成都产业发展“互促共进”。
经过近一年运行,该院已聚集50余名高能级人才,首批设立的七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稳步推进中。
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
看进展
已组建起一支50余人的科研团队
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位于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二期A2栋,大楼共10层(不含地下室),目前正在进行装修收尾工作,预计4月投用。“规划有15—20个实验室,还有学术报告厅、公共服务平台等。”记者在现场看到,每层楼空间划分明晰,许多仪器都已到位,一批核心的大型设备也在运输途中。
“这个效率非常高。”据悉,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第一次理事会上,双方就将运行的机制体制全部敲定,力求高效务实。细节方面也是如此,如大楼每层都有装修微信群,集合了对应PI(学术带头人)、科研人员和施工队,根据各实验室需求进行设计布置,确保“建成即可用”。
快速的推进源于对“渴求创新”的共识。“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而成都高新区有多年积累的创新底本、较为丰富的创新要素,更重要的是有这个意愿。”傅晓燕说,企业是创新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前期沟通中了解到,这里许多企业都已意识到引领性创新的重要,这意味着有了合适的并肩者。“产业协同才能把创新链完整搭起来。”
创新的主体是人,而在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的临时办公场地,记者似乎并没见到太多人。“科研人员大部分都在北大,一边做实验一边培训。”傅晓燕进一步解答记者的疑惑,“这一年大楼虽在装修,但各项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当下该院已组建起50余人的科研团队,硕博比例超过95%。
来自湖南的贺博是其中一位。2023年6月从北大博士后出站不久,他便全职加入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从事基因检测与编辑的研究工作。过去大半年,贺博每个月都会来蓉,参与人员招聘等活动。其所在的团队有5人,分别来自上海、湖北和四川等地高校,其间团队共同协作,在技术优化、临床小试方面均有进展。“我们对接下来在成都的工作生活很期待。”
据介绍,未来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将采用“校内双聘”的机制,通过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成都。未来五年,力争聚集120余名高能级创新人才,以及600余名全口径人才,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四川不断涌现。
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
看发力
将成立专班,聚焦四个领域攻关
当前,引导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成为各地重点发力方向。如何让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运行模式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采取新型研发事业单位运作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任理事长、首任院长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北京大学教授来鲁华担任。记者注意到,治理框架里还设置有专家委员会和产业委员会,主要在项目遴选等方面给予建议和支持,充分体现产业牵引作用。
傅晓燕介绍,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首批设立了七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从命名方式来看分为两类,其中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对当前最前沿的技术进行创新,研究中心则专注于未来前沿技术发展的方向,并不断涌现更多前沿的新赛道。
围绕PI的研究方面,该院建立了“一个PI三个帮”(一个首席研究员配备一位临床医生、一位投资人和一位企业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正向转化。据悉,该院的首批PI包括8位学术大咖,来自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等。
创新模式还在不断优化。今年,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计划聚焦新药研发、疾病筛查、疾病治疗、衰老四个领域,分别成立专班进行攻关,各中心和实验室将根据需求灵活调配。此外,还将携手成都生物医药的头部企业,建立集技术验证和中试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并对外开放。
作为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的共建方,成都高新区也在载体保障、基金打造等方面,为其创新定制了一系列成果转化机制。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大学成都研究院对成都创新能级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看,能提振当地医药健康产业的活力和发展预期,长远看,产业的协同效应将持续增强,形成以创新驱动产业的新模式。
高新春讯
●近日,《成都高新区政策“免申即享”工作机制(试行)》印发,以“应免尽免”“一站统享”“立办立享”为原则,进一步推动“免申即享”惠企政策落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同期印发的还有《免申即享工作清单(2024年)》,其中初步筛选出成都高新区各项“免申即享”惠企政策、条款共计64条,预计将惠及企业3000家,发放资金超2亿元。
●3月10日,天府实验室的4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和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量子实验室联合攻关,实现了光纤通信波段光子的时-频模式复用存储,突破了固态量子存储器容量的世界纪录。基于在高速率、大容量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该研究成果将在未来量子互联网的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望赋能量子技术未来产业的推进。
●近日,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四川省第五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入选的1079家企业中,成都高新区企业有503家,占比近半。截至2023年底,该区共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610户。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合力发展
全国唯一
产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