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忧 李欣忆

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受到热议。“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但投资热度与产业应用之间存在巨大的‘裂谷’。”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全国人大代表,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建言,做好“人工智能+”这篇大文章,需要大幅改善算力、数据等公共资源供给,帮助企业低成本获取相关服务,推动大模型产业化应用跨越“裂谷”。

柳江。受访者供图

“ChatGPT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人工智能从‘预测推断’到‘生成创造’演进。”柳江说,人工智能已经给搜索、游戏、文娱、创作等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并加速向新型工业化等领域拓展,有望为相关产业的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生产变革等提供高效的智能化升级解决方案。

作为四川最大的制造业企业之一,长虹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有所尝试。柳江介绍,基于自主研发与产业优势,长虹在智能制造端与智能终端推行“人工智能+” 系列应用。比如自研连接器行业首创的精密器件5G+AI视觉检测设备,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检测,其检测精准率高达99.98%。这项成果刚刚获得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颁授的国内行业最高荣誉。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不能只有大企业的尝试。在柳江看来,要在更多企业、更多行业领域落地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还有诸多难题待解。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与国外保持同步增长态势,但技术范式大多是跟随国外头部企业,而我们的算力基础设施、数据完备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柳江表示,推动大模型产业化应用,面临前期投资成本高、数据集不足、缺乏行业深度、运营模式不成熟等诸多问题,需要从算力规划、数据平台搭建、大模型开发和部署、技术和业务创新、商业运营等环节整体推进。

柳江建言,将算力基础设施及公共数据资源,纳入国家创新要素供给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全国产业创新智能基础设施有序布局,加大公共算力平台投资建设力度,推动更多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平台进行大模型训练和算法创新。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投融资、创新成果认定等政策措施,引导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产业大模型协同创新平台,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创新平台,面向特定产业大模型专业方向,联合培养具有科研引领性和工程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发展人工智能,还要关注自主可控。”柳江表示,应加速培育我国原生产业大模型应用生态,鼓励实体企业与国内大模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基于国产软硬件底座和产业创新平台开展大模型研发和服务,形成大模型国产化原生应用解决方案,保障产业大模型应用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