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2月20日记者获悉,基于宜宾市屏山县在高山地区和少数民族社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丰富实践与独特经验,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邀该县成为《社区服务 总则》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参与该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
据悉,《社区服务 总则》是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持起草的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立项并启动修订工作。
探索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
因向家坝库区水电站修建,屏山县新市镇部分村民迁建至安上社区,社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25个安置房小区和2个商品房小区,常住居民近两万人。由于移民迁建后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居住人员结构复杂、流动人口众多、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导致了小区环境整体较差、居民邻里关系较为疏远、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对社区的认同感较低等难题。
为有效解决群众困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屏山县探索形成了“四线共建·五社共治·四安共享”社区治理模式。即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凝聚“党员线”、健全“自治线”、壮大“社团线”、延伸“服务线”的“四线工作法”,运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安居、安定、安业、安心的“四安”社区。
自采用新模式服务管理社区以来,安上社区引进专业社工机构2家,成立小区党支部27个,成功培育孵化社区自治组织27家,壮大了社区治理队伍。同时,对社区自治组织、小区物业、楼栋长等治理骨干开展规范性、专业性培训6次,有效提升社区治理队伍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动员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建单位、爱心企业等77家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安上社区也从曾经的城郊接合部问题社区蜕变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市级基层治理面对面示范社区。
打开少数民族社区议事协商新思路
屏山县有屏边彝族乡、清平彝族乡2个彝族地区,具有彝汉杂居、共居的显著特点,彝汉群众在文化、生活方式、交流沟通上存在一些差异。屏山县通过成立彝族调解委员会,将德高望重的彝族人士、政府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村(社区)干部及村(社区)民代表、乡贤人士、新阶层人士等多方主体吸纳进来,打造“德古说理”议事工作室,定期下乡入户开展走访宣传,以院坝会的形式广泛收集群众移风易俗、矛盾纠纷等方面诉求。在充分尊重彝族文化的基础上,每月以“围炉说话”“坝坝会”等方式组织彝汉群众开展议事,议事结束公示议决事项,定人限时办理议定事项,7日内公示办理情况,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
截至目前,该县以院坝会形式开展的婚姻习俗、土地边界纠纷等议事57次,解决实际困难200余件。
社区服务水平达到新高度
经过多年不懈的探索,屏山县在社区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与社区治理专业社工机构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4个,增幅600%;本土社工机构从无到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由0个增加到40个;执证社工人数由47人增长到68人,增幅44.68%;社区“两委”班子持证20人,占比64.52%;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数从去年107人提升到217人,增幅103%;壮大社区志愿者近500名,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面实现了治理理念的更新、治理手段的更优、治理队伍更强的社区治理由软到硬的蜕变。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还将社会工作与居民需求相融合,激活居民积极性。利用“屏山微家园”等平台收集居民需求1万余次,开展各类服务累计时长超过3200小时、覆盖14余万人次,做实居民“大事”达2000余件,开展群众互动民俗活动300余场次,直接服务居民6万余人次,覆盖全县90%以上居民参与,讲述居民故事、温情瞬间、邻里趣事儿等100余个,普及达5.2万人次,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微家园,润融屏山悄无声的温馨氛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