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图为都江堰渠首枢纽。
文/赵鸣梁 图片由水利厅提供
滚滚岷江水,携沙石巨浪一路奔腾,直到都江堰,才开始温驯地注入成都平原,向着沃野良田汩汩而去。
冬日时节,走进德阳市中江县的乡间,田里的油菜长势正旺,抬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站在地头,中江县黄鹿镇宝塘村村民谭桂琼谈起最近两年的春灌,连连称赞:“渠水不断流了,‘关秧门’比过去早了10多天;干旱的时候供得上水,粮食产量有了保障!”
中江县地处都江堰灌区的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片区,这里是典型的丘陵灌区,水资源过去一直是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受益于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体制调整,近两年的春灌,人民渠在春灌期间实现不断流,中江县和上游平坝灌区实现同步插秧。尽管面对罕见旱情,全省粮食产量第一大县中江县近年来大春粮食产量不降反增。
大型灌区是我省粮食产量的重要“战场”,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我省6个省直大型灌区之一和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体制调整,正是近年来我省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1年以来,水利厅全面贯彻中央编办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精神,遵循水资源线性配置规律,立足我省大型灌区历史原因和矛盾问题,着眼长远、顺势而为,创造性实施以“一体化”为核心、“省牵头、市参与,一体化、增质效”为原则的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A.为何改?
原有管理体制受限 已不适应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需要
“原有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效率不高。”水利厅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改革的最大动因。
据了解,我省6个省直大型灌区集中分布在“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的“一主”区域。其中,都江堰灌区运行已2280年;上世纪60年代以来,武引、升钟、玉溪河、长葫、青衣江灌区先后建成投运,覆盖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经济区13个市70个县(市、区),有效灌面、粮食产量、供水人口、供水总量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
但与此同时,一些历史上形成并长期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也制约着大型灌区发展。例如,都江堰灌区内的黑龙滩、通济堰灌区,武引、升钟等灌区地跨2至4个市(州),均委托主要受益市代管,市(州)间有时相互掣肘,管理不顺、机制不畅,存在省上和市(州)“两管两不管”的问题;此外,工程维养投入不足,水资源调度缺乏统筹,市(州)间难以实现均衡受益。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改革更无从谈起。在改革启动前,水利厅组织对全省大型灌区进行多次深度调研。调研中发现,我省大型灌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对外封闭、对内分割”的特点。
“过去,我省大型灌区对外沟通联系少,交流学习机会少,接受现代管理理念少,管理模式多年来未随外部条件变化而及时调整。此外,受传统条块管理模式影响,灌区内外缺少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沟通不畅,分享不充分。”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过去我省大型灌区管理方式传统、手段落后,灌区发展不平衡、供用水管理粗放、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跨市州大型灌区委托代管的体制已不适应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如何破题?这考验着四川水利人的智慧。
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平台。
B.怎么改?
以“六化”建设为路径 奋力开创我省大型灌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新年伊始,玉溪河灌区,所到之处皆是新气象。
站在灌区内的百丈水库大坝上望去,去年刚铺设完毕的大坝道路以及全新护栏让人眼前一亮,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新安装的大坝位移自动监测设备、智能无人机巡视系统均已开始投用,科技范儿十足。
“自‘六化’建设启动以来,我们高标准实施‘标规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软硬件条件不断提升,灌区‘新形象’深入人心。”四川省玉溪河灌区运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所谓“六化”建设,正是我省推进大型灌区改革的路径所在。为破解原有体制机制障碍,水利厅立足大型灌区发展实际,创新实施以“一体化”为统揽,“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半军事化”为路径的“六化”建设,奋力开创大型灌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改革中,水利厅将大型灌区建设摆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借鉴路网、电网、气网先进经验做法,并结合水利自身特点,找准大型灌区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在具体举措上,水利厅在厅机关增设运行管理处,牵头大型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工作,通济堰、黑龙滩、武引、青衣江乐山、升钟等灌区先后收归省管;成立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都江堰灌区由“九龙治水”变“一龙管水”;做优玉溪河、长葫灌区区域水网协同治理,发展效能稳步提升。
围绕灌区现代化建设需求,水利厅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总要求,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加速形成数字化灌区水网管理体系,推进大型灌区水网运转“信息化”。
同时,我省对标国家级评价标准,强化制度引领,规范管理体系,有力抓实大型灌区标准化建设。2023年,都江堰、玉溪河、长葫、武引等4个大型灌区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灌区验收,都江堰灌区还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标准化灌区。各大型灌区以标准化创建为契机,推动减员增效和现代化站点建设,积极打造现代化灌区。
都江堰灌区内的黑龙滩水库。
另一方面,我省大型灌区聚焦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构建符合实际、规范高效的灌区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行政管理类、党群工作类、纪检审计工作类、工程供水类、经济类5大类480余项内控制度,持续强化制度建设。
此外,我省大型灌区深植企业化理念,积极去行政化、去机关化。为灌区引进社会优良资本,探索旅游开发和行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经营性项目,制定“企业化”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积极探索“管养分离”“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新模式,大力推进水权水价改革,激发灌区内生动力。
作风是一支队伍的精神底色。我省大型灌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坚持转工作作风、抓能力提升、强人才队伍,在灌区内全面推进“半军事化”管理,训练和培养了一批“敢想敢干敢成,善想善干善成”的水利铁军,为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力资源保障。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蒋铜渡槽。
C.有何成效?
改革向纵深推进 全省大型灌区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近日,在绵阳市梓潼县境内的一处渠道整治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整治渠道。“这是武引灌区红岩分干渠的一段老旧渠道。”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这段15.9千米的老旧渠道将得到全面修护。
近年来,通过“六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武引灌区的软硬件不断提档升级。特别是2023年以来,武引灌区“事企分开”关键“一大步”基本完成,“智慧武引”建设扎实推进,武都水库标准化管理高分通过省级验收和水利部现场评价,在保障灌区农业用水前提下构建多元供水新格局……各项改革工作落地见效,一个现代化大型灌区正阔步走来。
与此同时,挂牌运行后的四川省升钟水利工程运管中心和四川省青衣江乐山灌区运管中心全面落实大型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要求,着力推进“六化”建设任务,灌区工程的承载能力、供水的保障能力、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管理的规范水平不断增强。
升钟灌区的水源工程——升钟水库。
“一体化”攥指成拳,“六化”纵深发力。经过两年多改革实践,我省大型灌区面貌整体焕然一新。
首先是一体化管理优势充分彰显。2023年灌区春灌供水22亿立方米,连续三年实现满栽满插,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抗旱输水3亿立方米,抗旱成效显著;都江堰向黑龙滩、通济堰等尾水灌区供水8400余万立方米,较往年增加四成以上。
大型灌区水网信息化建设总体成势。建成信息化设施3000余处,都江堰数字孪生“智水”方案在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现场会作交流发言,并入选四川数实融合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大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成效明显,制定落实制度500余项;都江堰、长葫、玉溪河、武引等4个灌区通过省级标准化管理达标验收,都江堰灌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标准化管理灌区。
企业化理念逐步树立,多元供水持续增加。2023年,我省大型灌区向工业、生活、生态供水共45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45%,要素水利价值凸显。
此外,工程短板加快补齐。我省大型灌区共落实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资金40余亿元,争取国债资金约18亿元,通过“两手发力”落地资金达21.27亿元,已改造提升重要枢纽350余座,骨干工程2300余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通过深化改革,2023年,我省6个大型灌区有效灌面近2000万亩,占全省灌溉面积43%;供水人口34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年供水量100亿立方米,占全省供水量的38%;作为四川现代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对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武引灌区的水源工程——武都水库。
D.如何深化?
持续加强“六化”建设 全面开启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当前,我省大型灌区改革发展,总体完成一体化管理体制调整的“上半篇”工作。如何开启和谋划好“下半篇”工作,是今后大型灌区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所谓“下半篇”,即大型灌区开启迈向全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更是解决我省灌区“瓶颈”制约,实现转型发展、加快发展、质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省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也充满机遇。2024年,全省水利年度投资将力争达到800亿元,在建工程投资超3000亿元,全省上下持续掀起“大兴水利、大办水利、办大水利”的新高潮。
玉溪河灌区内的百丈水库。
“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必须紧紧抓住水利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上述负责人表示,“上半篇”成效来之不易,“下半篇”攻坚更需下大力气。
谋定而后动,规划要先行。在未来发展中,我省大型灌区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现代水网建设目标,紧跟国家战略布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着力构建“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打造一张高质量、现代化的四川骨干高速水网。
此外,水权水价改革作为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更是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用好。对此,我省大型灌区将聚焦需求侧、发力供给侧,在保障农业生产用水的前提下,针对二三产业用水需求来优化供水结构,加速农业水利向要素水利转化,“大水利”格局加速呈现。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改革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灌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未来,我省大型灌区将持续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开展创新。例如,在管理模式上,结合各大型灌区实际情况实行“一灌区一策”,特别是在灌区建设管理和“两手发力”投融资等方面进行模式创新,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作出贡献!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综合开发利用好水利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