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龙 肖定怀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以前我们的田都是小块小块的,田埂又多又窄,人在上面走都要打趔趄。现在小块田整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田埂也修成1.5米宽的水泥路,‘铁牛’可以直接开下农田,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综合效益也增加了不少。”近日,在巴中市南江县长赤镇建华村,年过半百的村民唐友生看着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笑容满面地说。

图为建华村高标准农田

据南江县农业农村局土环站站长李青介绍,近年来,该县先后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9个,整理规模达8.5万余亩,整治山坪塘556个,灌溉用渠327.7公里,新增蓄水池940口,新建田间道路686.4公里,机械化水平到59%以上,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起步。

改了烂泥田   耕种不再难

“过去这一湾全是冷浸烂泥田,又小又不好耕,只能在大春种一季水稻,而且产量还很低。很多农户算不过账,就放弃耕种外出务工了。”来到过去有名的烂田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冬梅说,去年,村上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把这一湾20多亩的小田改造成机器全都有法下田耕种的大田,并修建了一条排湿渠,排除了积水,烂泥田一下变成大小春都能耕种的高产田了,同时还达到了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果然,走进建华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只见一块块错落有致的农田犹如列兵布阵一样整齐划一,田间道路又宽又直,田下沟渠四通八达。

“现在的农田比以前好耕种多了,撂荒田也没有了,尤其是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长赤翡翠米业公司还在村里建起翡翠米种植基地。”曾任建华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干部唐成荣说,现在由于田好耕种了,刘昌海、刘昌兵等几家在外务工的农民也回乡种田了。眼下,村里的农田还变成了农民抢种粮食的“香饽饽”。

机耕加机收  省钱又轻松

“现在安逸了!无论是耕种还是收获,把‘铁牛’在院坝里一发动,就‘呜嘟呜嘟’地从田间道路开下田,10亩田不到两个小时就能整完,干一天活不仅没有一点累意,还节约了往年雇请劳动力的几百元开销。”尝到高标准农田改造甜头的村民唐友生深有感触。“以前耕种小田,开销大不说,还靠人力耕挖,整一天腰也酸背也痛,有时吃饭碗都端不起,田改大了耕一天田就像坐在车上搞旅游,非常非常轻松。因此,家中的水稻种植面积也由过去的4亩扩大到今年的10亩,今年仅销售商品稻谷就达1万多斤,实现收入2万多元。加上田间道路都是硬化的,打谷机在田里把稻谷一脱粒,农用车就把谷子拉回院坝晾晒,仅这一项又节省了过去雇请劳动力往回背运稻谷的人力费近千元。……”

“要实现机械化耕种,首先是要建好耕作道路,不然就不能把‘铁牛’开下田。”张冬梅说,按照机械化标准道路建设,今冬明春凡是项目区的田间都要修通宽1.5米的机耕道。“将来田间的道路都硬化成水泥路,早晚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去田间散散步,观赏一下田园风光啰。”村民张兴凯笑呵呵地说。

稻田养鱼鸭  生态又增收

在建华村正在建设的400余亩高标准农田区,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在田坎上观看正在施工的田间道路改造。现场,有的村民要求施工队把田埂加高些,好搞稻田养鱼;有的村民要求把田埂加宽些,好搭建鸭棚搞稻田养鸭……

据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建华村以大力推广“稻鸭鱼”共生模式作为挖掘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张冬梅说,今年村上已按每种1亩水稻给农户发放10只鸭苗和20斤鱼苗的标准进行了稻田养鱼鸭的试点,很多农户已获得增产又增收的好效益。站在一旁的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何青松说,稻田养鱼鸭,生态又增收。稻田放养鱼和鸭有利于防止水稻受害虫危害,是不花钱的“植保医生”,收获的水稻,无农药残留;稻田养的鱼和鸭,生病少、肉细嫩、生态无污染,售价也高,在高标准农田实行稻鱼鸭共生是实现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我们要让老农民在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中实现‘稻田养鱼鸭,生态又增收’的致富目标”。长赤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岳劲东表示,来年要在项目区全面实行稻田养鱼鸭的生态增收工程,初步计划在项目区稻田免费为农民投放鱼苗8000斤、鸭苗4000只,力争在每亩土地在收获1200斤生态水稻的同时,还要增加收入70斤生态鱼、50斤生态鸭,全村实现稻田鱼鸭增收6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