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大竹白茶基地。王巍 摄
程一凡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口感、汤色都相当不错,品质过硬!”9月19日,一通来自浙江杭州的视频电话,让廖红军感慨万千。从大竹送出的白茶及茶粉等产品得到杭州客户的认可。
“从浙江引种而来,如今再跨越千里返销‘家乡’浙江,大竹白茶这一路已走过十余年。”作为大竹白茶产业领军人物,这次视频对话让廖红军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很值得。
白茶,是大竹县倾力打造的农业特色产业“五张名片”之一,全县种植规模已达8万余亩,年产值超20亿元。9月19日,记者走进大竹漫山青翠的茶园,探寻这一片来自远方的“树叶”在大竹的十年成长之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竹白茶做对了什么?
“如果不是种白茶,这一大片可能还是荒山哦。”站在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的高处,目之所及的是沿山势连绵起伏的茶山。茶园里,村党委副书记余代喜正和村民一起做秋季管理。担任村干部20多年,余代喜清晰记得村里的产业发展转折点——2010年,当地人廖红军返乡创业,从浙江安吉带回白茶苗,并率先种下3000多亩,号召乡亲也加入其中。
“白茶在大竹养得活不?”“到底能不能挣钱?”村民们大多心头没底。但疑虑很快消除,通过两次前往浙江安吉的现场考察,大家明白,大竹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安吉一样也适宜白茶种植。几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廖红军的队伍。
依托“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物资、服务,再以保底价收购,白茶种植现已扩大到大竹县13个乡镇的15个行政村,参与群众3000多户。大竹全县已培育出“国礼”“巴蜀玉叶”等15个大竹白茶品牌,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
如何用满山的白茶换来更多的收益?这更是村民们关注的问题。
第七届“喊山开茶文化节”。卓峻帆 摄
“开茶了!”在白茶基地展示大厅,一条反复播放的视频引起了记者的关注。画面中,茶山上站满身着浅绿色长袍的采茶女,双手合拢呐喊,随后腰挎茶篓纤指翻舞,鲜嫩的芽头不断进入茶篓。
“一个办在茶园里的文化节,已吸引了20多万游客来到大竹。”一旁的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飞介绍,从2017年开始,每到春季采茶季,大竹都会在茶园里举办热闹的“喊山开茶文化节”。“以节会促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大竹白茶的影响力,涌入的游客也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王飞说。
交谈间,王飞的手机弹出一条好消息。在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中,白茶村赫然在列。“你看,这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在茶园美景中再找出路,大竹白茶这条路是走对了。”王飞尤为兴奋。
找出路,大竹白茶还有更多努力的方向。
如何打动新客户?茶粉是廖红军为这次浙江之行带去的“秘密武器”。
“种茶,也要拼技术。”不能只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王飞介绍,在大竹县多方力量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技术力量落地大竹的茶园。茶粉,便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的新产品,“春尾茶和夏秋茶都可以用来制作茶粉,同样一片茶园,产值翻倍不成问题。”
大竹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白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重点投向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农资化肥发放、奖励补贴等关键领域。袁城霖 摄
在白茶基地,还有一幅金色牌匾尤为醒目——今年3月挂牌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大竹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借助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力量的扶持,助力大竹白茶“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大竹对白茶产业实现突破的新期待。
新突破背后有强力支持。大竹专门设立白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重点投向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农资化肥发放、奖励补贴等关键领域。未来五年,大竹将积极打造大竹白茶产业川渝合作特色高效农业带,计划新发展茶园7万余亩,全县白茶总面积达15万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afb4cf 2023-09-21
“种茶,也要拼技术。”不能只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
川观网友afb4cf 2023-09-21
白茶,是大竹县倾力打造的农业特色产业“五张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