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亚丁村保护恢复调研组
川观新闻记者 张剑 宁蕖 李志强 摄影报道
“这两月,我们想要招个本地石砌匠人都难。”8月24日,记者在甘孜州稻城县亚丁村蹲点采访时,项目负责人王桂乾向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发出的一句感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为何难?原来,每年七八月正是雨季,村民都上山挖松茸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现代建筑工艺的涌入,传统石砌藏房匠人日益减少。
稻城县是四川石砌藏房文化之乡。在稻城,有人的地方就有石砌藏房,青石外墙、黑色门窗,传统工匠利用一种找平和加木筋的方法修筑,石片之间形成“品”字形结构,空隙用碎石填实,涂抹黏土掺和石块,不能留一点空隙。这些工艺仿佛延续着皮洛遗址的原始和精美,点缀在宽广连片的田野间、葱郁的山谷里。
本地石砌匠人在工地唱藏歌
穿梭在工期紧张的工地上,忽然一声悠长的调子飘过来,记者循声而去,发现是5位年轻的藏族石砌匠人,在一栋藏房工地上唱起了藏歌。
“次仁啦哟,我们藏家男儿们,请高歌一曲优美旋律,不要说不会唱,就是这样唱……”脚手架上的“主唱”格绒刀丁率先起调,负责打杂的格绒旺堆跟着节奏伴唱,负责搅拌的多吉等人的声音适时切入,屋外的雨声、卡车声、撞击声如同伴奏,一起参演了这场工地上的“藏歌会”。
“这首歌名叫《服饰》,歌词的大意是请藏家儿女一起唱歌、骑马、挤牛奶。”年轻的格绒刀丁向记者介绍:“我们到这个工地有6天了,每天干累了就会唱几声。”
石砌藏房手艺人中拥师傅
现场唯一没有唱歌的,是他们的师傅中拥。50多岁的他正专注于手中的工作,经他之手,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了一起,由这些石头砌成的外墙,平整的框架内是永不重复的排列组合,工艺之美让人赞叹。
这是一种传承了无数代的手艺,以至于中拥也说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从父辈那里学会用石头砌房子的。“很小的时候,就帮着爸爸修房子,边看边学,自然就会了。”成年后,这门手艺也成了中拥赖以生存的技能,他精湛的技艺闻名于十里八乡,“家家户户修房子都要找我。”
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石砌藏房的市场日益萎缩。“已经很长时间没接到活了,孩子们也都出去读书打工了,都不愿意再学这门手艺。”中拥说。
但随着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开工,传统藏居特色的恢复是重点,特别是项目部在松茸季开出的高工资,让中拥等一批石砌匠人的“单子”逐渐多了起来。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带上了自己的五个徒弟。“都是我们一个村的年轻人,因为有钱挣,大家都愿意跟着我干,也愿意学。”中拥告诉记者,和传统的“包工头”不一样,自己所带的这个团队,挣了钱大家平分,不计件,也不计算工时。这种原始的分配方式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没有人会偷懒,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把房子又快又好地修起来。”
中拥既是师傅,也是厨师,地上塑料袋里的6把挂面,是他们6人的午饭和晚饭。负一层搭着的蓝色塑料棚,铺着一张大通铺。在这种条件下,徒弟们都抢着上脚手架,绝不让他做高空作业。
条石垫底、片石找平、碎石填缝......徒弟们每天7点不到就开始干活,中拥看着他们越发成熟的手艺很欣慰。“不觉得有多累,我这门老手艺能继续发挥价值,感觉很充实。”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愉悦身心创造美好生活💞
欢迎到亚丁
藏歌好听的!
用双手筑就幸福美好生活。
工地上飘起藏歌声
传统工匠的工艺之美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