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布拖县西溪河 2019年 8月 26日 秋天的风
两个背柴的妇女、通往四川云南的金沙江溜索、大山里收获土豆的母女、牲畜交易市场里的男子、用机器耕种的彝族群众…这些充满彝族群众生活气息和因脱贫攻坚产生变化的瞬间,被摄影师张东定格在一张张黑白影像里。
日前,"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入围作品揭晓,张东凭借由30幅照片组成的全貌展现彝族群众生活状态及脱贫攻坚所取得成效的《布拖·彝人间》,从全国990名摄影师的1944组投稿作品中脱额而出。
用镜头捕捉“平凡"瞬间
拿起相机的张东,大多时候很沉默。在过去超15年的时间里,他常年胸挂相机,着冲锋服,步行走遍了布拖县辖3个镇、27个乡。
生长和工作在这片土地,张东从小就和彝族群众打交道。青年时期,他喜欢画油画,空闲时,就拿着卡片机、微单到乡镇采风,以收集绘画素材。他会彝族,碰上彝族老乡,会自来熟地与其聊一下庄稼和牛羊,而彝族老乡热情、质朴、好客,聊到兴起,甚至会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布拖县拖觉镇莫此村 2017年 9月17日 大山里收获土豆的母女
这种经年累月的相处,让张东看见了彝旋群众鲜为外露的内心、情感、世界观。慢慢地,他觉得绘画这种形式已不能最大限度表达和承载这种情感,于是,索性拿起相机,用镜头捕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平凡"瞬间。
布拖县交际河金沙江 2012年 11月19 日 通往四川云南的金沙江溜索
张东拍下了很多即将消失的彝族群众生活场景:2012年11月,在布拖县交际河金沙江处,一条溜索横跨四川和云南两省,高山峻峭,江水奔腾,人们把铁箱悬在几根横跨悬崖两岸的钢缆上;2014年2月,在布拖县拖觉镇日排村,有正在举办葬礼的人家,主人宰杀了超过10头牛来招待参加葬礼的客人;2014年7月,在布拖县仍延续着逢场赶集习俗的乡镇,一群妇女头上戴帽子,身背孩子,三五一群,怡然自得地赶集……
记录彝家生活变迁
决战脱贫攻坚,让如今布拖县的彝族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环境状态,更多的是他们思想深处的变化,包括传统、观念、行为等。在张东看来,这样的改变具有长远的意义,值得记录下来。
布拖县特木里镇先锋村 2013年3月3日 二牛抬杠---传统的耕种方式
2013年,在布拖县特木里镇先锋村,张东发现这里仍然用沿袭着传统的“二牛抬杠”耕种方式,进行土地翻耕、播种。今年3月,他再次来到这里,眼前是现代化耕种机器穿行在土地上,彝族群众春耕有了新的风景。2019年12月,在布拖县拖觉乌依乡阿布落哈村上空,出现了一架巨无霸直升飞机,张东和村民一起见证了布拖县修建最后通村公路的历史时刻。在这些记录着彝家生活巨大变化的照片中,张东最得意的是拍于2019年12月的那张,在布拖县特木里镇先锋村,他从高处往下,拍出《彝家新村》,全景展现了今日彝族群众新居面貌。他介绍,这两年先锋村最大的变化是彝族群众的生活环境,他们有的是从山上的土坯房搬到这里的,新居紧挨着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村里设有幼儿园、图书馆、活动室、文化坝子。从土坯房到新房,从守着穷山沟到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这些变化前所未有,影响深远。
布拖县特木里镇先锋村 2019年12月5日 彝家新村
张东喜欢沉浸在彝族群众简单和朴实的生活里并把这种“庸常与平淡”悄然传达出来。仔细翻阅他的图片,你会发现他所拍摄的黑白照片,生活气息浓郁,对人物动态与状态的捕捉恰到好处,特别是神情,很能反映族群众平和、自在的精神气质。
布拖县俄里坪瓦都乡 2017年 1月 14日 高原云海中的小山村
在张东看来,影像需要有观察的深度,不能是走马观花,尤其是记录一地的脱贫攻坚,需要摄影师在一个地方有长时间的生活观察和记录,最终才可能有一个深度的表达。他说,“彝族群众扎根于这片土地,从之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律、艰辛而又单调的生活,到如今主动迎接生活中的新变化,尝试新事物,他们身上那种顺从自然,富有人情的生活状态,磁性般吸引着我,我会尽量将镜头聚焦在他们身上,记录他们的意识、眼神,以及面对自然与现实的精神力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