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泸州港附近的西南食谷粮仓。

川观新闻记者 陈碧红 摄影 李强

7月17日中午12点,四川泸州的室外气温已经飙升到了36℃。直线距离泸州港口1公里处,四川省商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四川省粮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食谷粮仓,12个高20米、单体储粮可达8000吨的浅圆仓整齐排开,数万吨小麦、玉米和稻谷正静静躺在仓内,享受着18℃—24℃的凉爽。

作为四川省级最大储备粮仓,2017年西南食谷共规划建设了30万吨高标准粮食仓库、6.5万吨植物油储罐等项目,目前已建成20万吨粮食仓库,现已承储省级储备粮10万吨。其中,具有最新储粮技术的浅圆仓,是四川商投集团首次采用,而眼下,正迎来首个夏季高温“烤验”。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必须向科技储粮、绿色储粮转型。储粮效果更好、储量更大占地更小的浅圆仓,能否安全顺利度过首个夏季和汛期?7月17日,四川省商投集团省级储备粮管理定期巡查工作小组深入粮仓内部,抠细节、找问题、做预案。

守粮:

粮食数量、质量如何守得好?

“滴滴……”在西南食谷的一张监控大屏上,突然轻轻地响了几声。仓储部粮油保管员王剑点开安装在粮仓大门外的监控摄像头,显示着几辆粮食专用运输车辆正等候在门口,准备将收购来的粮食进仓入库。

随后,王剑再次点击屏幕上的智能化系统界面,勾选“出入库作业管理”一栏,关于这几辆运粮车的详细信息即刻呈现:客户名称、驾驶员信息、车辆型号、粮食等级、收获年限、产地、皮重/净重、杂质/水份扣重、到库/入库时等一览无余。确认信息无误后,再通知门卫借助人脸识别技术放行。

如何更好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是巡查组此次调研的重点。

守好粮食,第一道关就是如何守好粮食的数量,减少人为干预,确保入库前的公平交易。特别是在粮仓轮入轮出高峰期间,西南食谷每天新入库的粮食多达近万吨,门口排队等待入库的大型卡车最多时达60多辆,无论是对粮食本身数量的统计监管,还是车辆人员信息的核对,都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且精准性要求极高。

巡查现场,工作组负责人、四川商投集团副总经理罗远航提出:“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更加精准地记录粮食出入库情况,下一步对这些数据,也要认真做好挖掘、整理,做好监管、把控。”

对于巡查组提出的要求,王剑拿出方案:“将认真做好数据的整理、运用工作,同时按照信息化平台管理要求,确保粮库系统每周定期定时自动采集仓库内外所有数据,并同步上传到省平台服务中心,实现粮情在线穿透式监控。”

巡查工作小组抠细节、找问题、做预案。

把好入库前的质量关,也非常重要。同样在该智能化系统界面上,安全追溯、质检化验等功能正在实时运行中。对于这两项功能的重要性,已经当了30年仓库保管员的西南食谷项目副总经理芶葵感触很深。“一旦有杂质进入粮仓,就非常容易引起粮食‘发烧’,出现高温,这对粮食储存来说,是非常大的问题。”

他说,就在几个月前,粮仓人员在对即将入库的几千吨稻谷进行检查时发现,粮食杂质较多,存在质量隐患,当即决定退回这批粮食,以最小的损失杜绝了问题隐患。

储粮:

如何运用新技术,把看似简单的活儿做得更精致?

储粮环节看似简单,但如何让粮食“躺”得更舒服,保证粮食品质新鲜、长储长新,却非常考技术。

“土地越来越紧张,要想粮食仓储规模更大,就必须改良过去的平仓仓储方式,引入更高效集约的浅圆仓。”芶葵边走边介绍,自西南食谷启动建设以来,就同步投入建设12个浅圆仓。不过,作为当下最新的储粮方式,公司还缺乏相关的数据沉淀,决定先期投用部分浅圆仓进行测试。

巡查组在粮仓内部察看储粮情况。

爬入20米高的浅圆仓库顶部,巡查工作组仔细察看储存在内的小麦情况。由于夏季高温来临,罗远航特别担心粮食的控温情况,特别是近万吨粮食封闭在紧凑的空间内,一旦粮仓中部任何地方出现粮食“发烧”等异常情况,将意味着整个粮库只能全部清空后再查找问题点,带来的损失极大。

“目前粮温如何?粮仓湿度如何?”

“粮温控制在20℃左右,仓内湿度45%左右,一切正常。”

“夏季高温来临,对于这种首次使用的浅圆仓,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粮食控温技术?”

“除了谷冷机,还利用表层空调来同步降温。为了精准监测仓内不同高度和位置的粮温,我们同时投入了固定式和移动式测温线,既可以实现每天动态测温,还能针对局部粮情进行精准监控,智能化系统上则通过超150个区块化的控温模式动态监测粮温。”

对于仓库保管员的回答,巡查组对此前担心的问题放心不少,但罗远航还是反复与工作人员交流细节:当前不仅高温、汛期来临,还有可能出现停电等极端情况,预案有没有?准备充不充分?

面对这些提问,仓库工作人员表示,在粮仓顶部已经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以备不时之需。但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科技储粮技术,当好“天府粮仓”守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