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在眉山市首届“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活动中作技术培训。

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6月13日,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又到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参加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天府粮仓”为主题的2023年永丰村“党员开会了”主题党日活动。

“去年虽然遭遇严重高温干旱,但1500亩基地水稻平均亩产仍然超过700公斤,比前一年增加20公斤;从106个水稻新品种中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新品种3个,今年已扩大示范。”在永丰村示范田,马均说,“今年产量可期。”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眉山市视察,在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永丰村),马均教授向总书记汇报了园区所采用的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一年来,马均教授和团队牢记嘱托,主动担当,切实把全面服务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水稻生产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在“天府粮仓”建设中彰显川农人的使命担当。

入驻科技小院,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和实验室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四川农业大学把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服务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紧密结合,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就是服务强农兴农的生动实践。

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

6月6日,中国农技协四川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挂牌运行,马均教授团队正式入驻了这个村里的“新家”。在科技小院,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成立“乡村振兴党员服务先锋队”“科技小院支农助农党员先锋队”,创建“小院+政府+基层协会+农民”推广模式,着力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学农热情、强农责任。

“新家”并不大,总面积为393平方米,由农房改造建成,但马均很知足。小院分为办公区、展示区和生活区三部分,具备完善的生活学习和科学实验功能。“有了这个平台,我们的研究生能够长期驻扎在村上,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和实验室,真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按照马均的设想,科技小院在运行过程中,团队每年将在此工作5—6个月,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解决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大田的技术问题,通过试验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培训新人才、解决新问题,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就在5月底,川农大与东坡区政府签署《共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建“马均教授水稻集成创新中心”,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马均表示,将从突破性水稻新品种筛选、全程机械化精准增效技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智能化农机装备及其技术更新等方面发力,打造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效能更大、食用安全、环境更美的新基地,让“天府粮仓”装满优质粮、放心粮。

加强科研创新,全力实现品种和技术的突破

3月以来,马均和团队每周都要到永丰村跑个两三趟,从播种、插秧到田间管理,实施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关键,我们想把服务做得更细更到位。”马均说。

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后,马均及其团队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年来,团队加倍努力工作,加强科研创新,全力实现品种和技术的突破,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推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在永丰村基地先后开展5项关键创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动水稻平均亩产增至711公斤。累计推广绿色生态高效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推动亩均产值最高增至9000元,粮食产量增长7%。

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在田间指导种粮大户育秧。

“新品种不管是产量、品质,还是抗性,都比以前的品种有所突破。我们去年在生产上已经进行了小面积应用,市场表现很不错。今年我们开展大面积的市场应用。”马均表示,首先从品种看,四川农大主持的水稻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通过多学科多行业联合攻关,已有不少品种获四川省“稻香杯”奖励,品质、产量达农业农村部超级稻标准,投入生产应用。

其次从技术上看,团队大力发展和应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多目标平衡的核心生产技术。其中,将通过全程机械化精准播种、精确施肥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粮水平。“比如精准调拨技术,去年我们的亩产量达到了差不多850公斤,并且用种量可以降低30%—40%,为农民大幅度地节约生产成本,很受农民欢迎,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技术。”

水稻“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竞赛活动模式再获丰收。在政、行、校、企四方的支持努力下,2022年共有163个种粮大户参与,直接覆盖面积达27.4万余亩,产量、品质和效益均有大幅提升,专家验收水稻单产比2021年平均高30公斤左右,米质普遍达到部颁二级米以上。更重要的是,新一届的“一优两高”活动以“做优粮食品质、做强科技创新、做实产业基础、做好产业融合、做响粮食品牌”为目标,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