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青年学习小组
第五季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青年如何建功新时代,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川观新闻推出“川观青年学习小组(第五季)”系列短视频,走进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故事。
本期我们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竹文化体验馆,对话青年非遗传承人,体验一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是如何完成的,看传统的竹编又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时尚化、年轻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刘氏竹编”传承人朱琳,在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前从华北到西南经历了好几份工作。“有一次同事去拍了一组刘氏竹编的产品回来,我看到之后就觉得,可能编竹编才是我想做的工作。”
四川的竹编品类丰富、历史悠久,仅列入国家级非遗的竹编流派就有刘氏竹编、青神竹编、瓷胎竹编、道明竹编四种。这当中,源于达州渠县的刘氏竹编以细丝竹编工艺见长。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瓷胎竹编和竹编字画两大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名学习者和传承人,在我入门以来,我感受到这门技艺一直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传承着。”朱琳表示,“最核心的技术、技艺是不能丢,但产品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今年9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在中央展区内,一组5件造型独特的刘氏竹编莲籽花器就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朱琳告诉记者,这组花器由刘氏竹编省级传承人刘江亲手设计打造,从胎体设计到编织衔接,花了几年时间不停打磨修改才最终定型。
“它们的灵感来自中国的莲蓬。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莲寓意圣洁,又有通顺之意,象征着多子多福。同时,极简的瓷器设计又透露出现代风格,将传承百年的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碰撞出旧而不旧、新而不俗的火花。”今年6月9日至12日,莲籽花器亮相第五届巴黎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非遗之美、四川之美让众多法国观众流连忘返。
非遗不断走向时尚的同时,非遗背后的传承人队伍也在慢慢变得年轻。朱琳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刘氏竹编已经吸引了100余位青年学徒。“他们的加入,倒推竹编在编织技巧、胎体造型设计等工艺上的创新与进步,让我们的产品更加时尚化、年轻化。”
采访开始前,朱琳正在为第二天要到小学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做准备。近年来,伴随着全社会对非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持续提高,成都本地已经有多家小学组建起竹编兴趣社团,由朱琳这样的年轻非遗传承人定期到学校里为同学们传授技艺、指导实践。
“当前,我们已经和多家大中小学建立起了合作关系,通过组织竹编兴趣社团、开设系统性课程等方式,在校园中寻找和培养年轻的竹编传承人,”朱琳表示,“学生们动手编织竹编的过程,其实也是传统文化慢慢浸润的过程,无论最后是否成为竹编传承人,这种经历一定是能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
记者手记
在大大小小关于非遗的采访报道中,我与刘氏竹编打过数次交道,但真正上手来体验时,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竹编很简单。挑一压一、挑一压一……在朱琳的指导下,我感觉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重复。除去刚学会时的新鲜感之后,真正编织的过程是大量的重复,花时间、费眼睛,“有时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但要把这项简单的工作做出新意,其实很复杂。不同时代的消费者对竹编有着不同的需求预期,匠人们需要敏锐把握这种变化,及时更新技艺,让一门传承上千年的手艺保持旺盛生命力。
从朱琳等青年非遗传承人身上,我看到了对传承非遗、创新非遗真正的热爱。他们在这个社会提供的多种选择面前,最终选择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用青年的思维、青年的设计、青年的表达让有数千年历史的非遗持续焕发生命力,才使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勃勃生机。
策划:钟莉
统筹:任鸿 黄颖
编导:郭书琼 王迎
拍摄:吴枫 周芷冰
剪辑:周芷冰
出镜/稿件撰写:成博
设计:周桐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年轻人要有担当能吃苦
爱与生活的高度切合。
敢担当、能吃苦
竹编确实漂亮,但防水处理有点难!
艺术化,市场推广,是非遗生存好的条件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