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金秋时节,成都平原水稻迎丰收!
9月10日上午10点,位于邛崃市高埂街道火星村的邛崃市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粮油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内,机声隆隆。连片成熟的水稻泛着金黄,11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粉碎稻杆……不一会儿,稻田内只留下稻茬,收割后的稻谷装满货车,颗粒归仓。
测产现场
这是全省水稻首次进行百亩规模连片实产验收活动,经连片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达708.8公斤,远高于当地水稻560公斤/亩的平均产量。首次百亩规模实产验收有何意义?水稻增产又有哪些秘密?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天府粮仓”提质量:
首次实行百亩规模连片实产验收
走进邛崃市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粮油产业示范园核心区,金黄稻浪随风翻滚,一眼望不到头。
一大早,测产活动就紧锣密鼓地在田间展开:机器收割、称重、测定水分、扣除杂质、计算产量……经过3个多小时的忙碌工作,下午1点过,测产结果终于出炉:示范片实收面积104亩,平均亩产达708.8公斤。其中高产田块实收面积2.3亩,亩产达830.3公斤。
“尽管遇到高温,但今年收成比去年还高。”当现场测产组宣读完数据后,种粮大户黄光伦满脸笑容,这也是当地科学种植取得的成果。
测产现场
受疫情防控要求,当天,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等组成现场测产组,同时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有关专家进行线上验收,国家统计局邛崃调查队全程监督。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在电脑前见证了测产过程,听到结果后,他竖起了大拇指,“这个产量很不错。”他说,邛崃市的温度、光照资源和气候条件在成都平原中要差一点,全市水稻亩产不到600公斤,这次百亩实收,证明当地水稻规模化种植也能达到高产水平。
邛崃市是全国产粮大县和国家制种大县,也是“天府粮仓”建设的重点区域。今年8月,成都市印发《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将力争通过3年时间,提升建设10个以上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邛崃市的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
测产现场
同时,近年来当地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先行示范。去年,邛崃市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四川省农科院就是共建对口技术单位。
“此次测产也是一次田间成果检验。”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旭毅介绍,去年以来,专家团队已在当地开展新技术示范,从测产情况看,总体效果较好,达到了对天府粮仓的指标要求。下一步,还要把邛崃打造成全省“天府粮仓”的一个标杆,进一步提升当地粮食产量。
建设提质量,验收标准也更高。“这次的验收方式就是一个重大转折。”李旭毅说,过去测产普遍只选择几个攻关田块,面积通常只有几亩。但这次测产面积超过100亩,数据更准确可靠,可以代表大面积的真实生产水平,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未来也将继续采用这种方式,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来衡量“天府粮仓”建设效果。
高产背后的秘密:品种优良,田间管理技术到位
今年7月以来,我省遭遇持续高温极端天气,对粮食作物的生长来说也是极大“烤”验。
“取得高产很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品种优良,另一方面是田间管理技术到位。”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阎洪介绍,这次测产的主要水稻品种有“川康优丝苗”“隆两优534”及“深两优5814”,均是往届“稻香杯”获奖品种,具有耐热性强、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
在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方面,当地示范了最新稻作技术,实现了从育秧、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绿色高质高效生产。
“实现高产,关键是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李旭毅和团队全程为该示范片提供技术指导,他介绍,该示范片示范了牛粪腐熟等稻田有机培肥技术,在上一季作物收获后,每亩施用了半吨左右的有机肥,化肥用量减少一半。同时在育秧环节,采用了机插秧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大幅提高秧苗质量和栽插质量。后期管理上,还采用了无人机肥药精量双减技术,通过无人机精准作业,实现了农药减量20%左右,节约劳动成本。
更重要的是,示范片在田里管理环节大力推行社会化服务,依靠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代耕代种代管,并由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从而推动先进农业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典型田块的高产转化为大面积的高产。
“下一步还要积极开展示范,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让农户更好掌握田间管理技术,推动科学种植,辐射带动更大范围水稻生产水平提升,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受访者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