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边钰 郑志浩
从双凤驿一路向南,行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以“蓉城第一关”著称的内江椑木镇,它是成渝古驿道上古老的集镇之一。
北宋初置椑木镇,明为椑木里,清复宋名,后几经撤并更名,1951年恢复镇名和建置。
如今,跟随着椑木镇地方历史研究专家邱波穿行在椑木镇的早期商业街玉屏街,只见街道南北贯通,北边直达江边码头。街两边为联排的民居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形式的砖木结构平房。此外,玉屏街中通古佛巷、三元巷、板板巷、兴隆巷等。窄窄石板路处,植物葱郁,以前很多大家富户就掩藏在这些近河边依山顺坡的巷弄里。尽管这些大宅外墙凋敝,但若走进仔细打量,还是可以在少量遗存的窗饰中窥见当时大户人家的富裕面貌。
“这些大户宅院既是椑木镇近代移民奋斗史的重要证物,也是椑木镇发展史的重要证物。”邱波介绍,椑木镇街古为一街四桥五巷,一街即指镇中心的玉屏街。四桥:古佛桥、三元桥、板板桥、兴隆桥等。玉屏街为椑木古镇的主街,始建于明朝,解放前叫大同街,因清中期五省籍人在此建会馆,有福建人建的天后宫,江西人建的万寿宫,湖北人、广东人合建的禹王庙,广东人自建的南华宫等,寓意九州大同,故名大同街。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外省人筹建的会馆现在已基本难得寻到踪迹。但仍有一些建筑被保留下来,比如玉屏街头一处的电影院(剧院)仍然保存,无声诉说着过往的繁华。
为何椑木镇被称为“蓉城第一关”?邱波解释,椑木镇位于沱江河中下游南岸,地处成渝之间,是川南重镇。商旅往来众多,素有舟楫之利,水陆交通均较方便。
椑木镇大概在洪武初年(1368年)具备驿站之规模,故址在镇西面的“梭儿坡”处(今同乐村5组)。明洪武四年(1371年),根据朱元璋的敕谕,在椑木镇设置椑木蓉关巡检司,派兵驻守,负责盘查追捕盗贼和走私漏税者,兼缉拿逃兵、逃犯等。“考明初县治……自城南五里移入黄市井盐课司,椑木镇巡检司……”据史料记载,椑木镇巡检司设于河对岸黄金坝(今市中区乐贤街道黄荆坝村),守隘口而扼其险要,又在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路上,故被称为“蓉城第一关”。
今日玉屏街
邱波还提到,清代、民国时期,内江县至重庆的驿道均经过椑木镇。该道由内江县城东下经黄荆坝入境,南渡沱江河,由北岸进入椑木镇,再去往重庆。重庆到内江县的驿道则由西面五里堆入境,然后北渡沱江河经黄荆坝西上至内江县城。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