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郭静雯 罗向明

石桥,成渝古驿道上一处水陆交汇的商贸重镇。这里不仅有发达的商业,更有诱人的美食。从上个世纪始,简阳坊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简州包子石桥面,要吃麻花草池堰。”成都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石桥挂面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石桥挂面的制作过程。(图片来源:简阳规划展示中心)

史料记载,石桥挂面创于南宋,盛于元代,到了明清时期更被指定为敬献朝廷的贡品,并经由沱江水路或沿陆路东大路运送出川。

商贾云集的石桥油画。(图片来源:简阳规划展示中心)

石桥挂面是手工面,它最大的特点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每一次发酵都是面团的一次‘成长’,这样面条才能煮不浑汤,不泥不断,口感柔滑。经过发酵后的面条会更柔和,也利于人体吸收,有益健康。挂面中间是否有空心就是证明面团是否发酵到位的有力说明。

吃过正宗石桥挂面的“吃货”都会觉得挂面口味偏咸,这是由于石桥挂面早期的生产方式为家庭作坊式,一般由夫妻两个人共同完成。制作手工挂面,如果盐放得少,发酵速度就会很快;盐多,发酵速度就相对较慢。因此,盐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管控整个生产线的时间进度和面条的劲道程度。

石桥古镇。(图片来源:简阳规划展示中心)

关于石桥挂面的制作过程,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自从‘离夫’以后,朝日‘打扮擦油’,结交‘两个光棍’,周身‘摆弄风流’,只说‘天长地久’,谁知‘刀切两头’。”寥寥数语间,一场由小麦到面条的“浪漫蝶变”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石桥挂面细可穿针。(图片来源:简阳发布)

“离夫”即小麦磨成粉离开麦麸;“打扮擦油”指和面时不断揉搓,并不时抹清油;“两个光棍”即用两根小棍挑着,让面条自然脱水;“摆动风流”则是小棍一根插在高架上,另一端下垂,随风摇摆;“天长地久”指面条在高架上一端高耸云天,一端紧挨地面;“刀切两头”即将靠近小棍的“面头子”切掉,包装为成品。整个制作过程,仿佛是一首动听的“协奏曲”,艺术而诗意。

石桥挂面。(图片来源:简阳发布)

如今在石桥古镇,还能找到一些用传统技艺制作石桥面的作方,“好吃嘴”可以去尝尝鲜。作为当地资深的做面师傅,杨荐从16岁开始制作手工挂面,现在已经56岁了。他说,生产手工挂面最重要的是‘勤’,生产过程中有没有在工序上偷懒,挂面的口感是不会说谎的。仅是抖面这一环节,就要每隔十几分钟进行一次,反反复复,让面条从最初的30厘米慢慢拉长至80厘米,再放入醒面箱任其慢慢‘生长’。进入烘房后,更是每隔两三分钟就要查看一次面条的晾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