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

花重锦官城,巴山夜雨时,双城往来沧桑事,千年古道景更新。

重庆与成都在四川盆地一东一西,山水相依,各具特色。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江州古城山水环绕。千百年来,成渝两地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文化血脉生生不息,共同孕育出瑰丽的巴蜀文化,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由重庆日报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双城交往翻开新的篇章,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人文交流要先行。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旨在挖掘历史文脉,传承巴蜀文化,展示古道沿线当今变化,实现资源共享,强化人文认同,激发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成渝古驿道肇始于汉,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该路东起重庆朝天门,沿途经过如今重庆的渝中、沙坪坝、九龙坡、璧山、永川、大足、荣昌,通往四川的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龙泉驿,最后到达成都,全长约500公里,是古时重庆到成都的陆路必由之路,史称“东大路”。沿途须经过两门(通远门、迎晖门),两关(佛图关、老关),一岗(走马岗),一坳(丁家坳),五驿(白市驿、来凤驿、双凤驿、南津驿、龙泉驿),三街子(杨家街、史家街、迎祥街),四镇(银山镇、椑木镇、李市镇、安福镇),九铺(石桥铺、邮亭铺、莲池铺、石盘铺、赤水铺、南山铺、山泉铺、大面铺、沙河铺),民间有谚语称:“五驿四镇三街子,八十四塘拢成都。”在不同时期,这些驿、镇、塘的数量也在不断变化。

这是一条串联成渝两地的文化大通道。千百年来,作为川渝两地的“母亲路”,成渝古驿道哺育了两地人民,是两地人民的共同记忆和乡愁所在,是巴蜀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大融合,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史实和动人故事,有着巴蜀文化、移民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厚的历史积淀。

这是一条促进巴蜀地区繁荣的经济大通道。自古成渝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作为巴蜀两大重镇,交通一是靠水运,一是走陆路,主要是成渝古驿道。此道雏形成于汉代,《成都市交通志》载:“汉代,成都东出翻越龙泉山,经蜀郡辖县牛鞞(今简阳)、资中通巴郡(指古时重庆)的道路已立为驿道。”成都平原丰富的物产通过古驿道输往重庆,再沿江而下,扩散到全国各地。明清时,古驿道发展达到鼎盛,大都用青石板铺成,路面宽约六尺。车马川流不息,每天行程以约40公里计,全程须走十多天。古代官邮铺递,600里加急快递文牍,逢驿站、塘口换马再行,最快一天即可抵达。商贾、挑夫、贩夫奔走其间,逐渐聚集起了酒肆、茶馆、栈房、商铺等百业百态,催生了沿途不少场镇的繁荣发展,是古代巴蜀最发达的地区。如今,这条路上的不少地方,或成为历史文化名镇、名城,或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连接点、桥头堡、先行区。

这是一条蕴含巴蜀人文交融密码的大动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重庆和成都,人文特色既有同,也存异。巴地尚武勇锐,多出将领,如巴蔓子、甘宁、秦良玉、刘伯承、聂荣臻等;蜀地文风兴盛,多出相才、雅士,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薛涛、苏东坡、郭沫若、巴金等。当大江大河的山城遇上沃野千里的平原,成渝古驿道担负起人文大交流桥梁的作用,碰撞出粗犷与精致的火花,文人墨客往来其间,留下诸多诗文。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很多移民就是溯江而上到达重庆,然后沿着成渝古驿道扩散到四川西部去的,移民总人数约占当时四川重庆总人口的八成左右,带来了深刻的中华族群和文化大融合,重庆荣昌区的盘龙镇和成都龙泉驿区的洛带镇至今仍保存有移民客家文化。

这是一条彰显巴蜀儿女不屈斗争精神的奋斗之路。近代以来,成渝古驿道见证了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中共川渝组织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留下众多革命遗迹。

许多来自四川各地追求进步的青年通过东大路汇集重庆,乘船东去,踏上了赴法国勤工俭学、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梦想之路。革命党人夏之时在龙泉驿领兵起义,打响四川辛亥革命第一枪,他带领队伍经东大路,与重庆同盟会里应外合,过通远门进入重庆城,重庆就此光复。1912年在荣昌安福镇,当时的重庆蜀军政府和四川军政府举行了南北会谈,成渝军政府正式合并为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避免了内乱。1928年,中共四川省临时省委在古驿道上的铜罐驿召开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四川省委。通远门见证了“三·三一”惨案,杨闇公、冉钧在此英勇就义,通远门上高举的拳头雕塑、佛图关上烈士的塑像铭记了这段历史。

上世纪30年代,成渝公路建成,自此,成渝古道渐渐荒废。如今,多条高速路、高铁线不断刷新着成渝两地的通达时速,成渝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因古驿道而兴的众多街镇城市已经是高楼林立,道路宽阔,乡村美丽,面貌巨变。

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中,古驿道沿线的不少城市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切实把生态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挖掘古驿道的人文价值,保护利用文物遗址,串连成珠,成为一道别样风景,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渝中区推动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半山公园-虎头岩公园及山城步道、半山崖线步道支线建设;璧山区深度挖掘古道文化资源,建设古道湾公园,有古驿站、古村落、古茶铺、古酒肆、古战场、古栈道、古镇古街等23处再现古道文化场景;走马古镇利用区位优势举办桃花节,成为“全国故事之乡”,白市驿打造驿都花海,荣昌利用古驿道打造陶宝古街、夏布小镇,资阳围绕南津驿文化资源,打造“十里沱江”特色小镇……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川渝两地携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以巴蜀文化为纽带,联合打造推介一批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其中就包括共同推广巴蜀文化旅游线路,重点包装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线路等。成渝古驿道沿线城市已经开始携手合作,渝中区与成都青羊区已开始“双城联动”,洪崖洞与宽窄巷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展开深度合作。荣昌和内江携手打造成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共同做强做大夏布、土陶产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产业品牌。

此次重庆日报联手四川日报组成强大的采访团队,开展“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通过实地调查、挖掘史料、走访专家和当地群众,探寻古驿道蕴含的巴蜀人文密码,讲述川渝交往的精彩故事,展现古驿道沿途城市如今在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故事。

我们在追寻古人留下的足迹中穿越历史、连接时空、见证辉煌,让受众在古道风韵中体味乡愁,在古今对比中触摸沧桑、感悟变革。通过报道,让更多人加深对巴蜀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使人们更加敬重和珍惜先人创造的优秀文化财富,力争达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的。

成都海棠十万株,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诗人对双城的铭心吟唱。今天,让我们在重走千年古道中,收获文化自信,书写双城发展的精彩华章。

学术支持: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