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郭静雯 吴亚飞
明朝的锦官驿十分热闹,成为了蜀锦的要津,商铺、酒楼、茶肆、旅店、乃至烟花业高度发达,大量的剿丝、刺绣、印染、运输等手艺人、役夫、商人生活在锦江一线,成为了当时成都最为活跃的“经济人”。
俯瞰锦官驿老街区。(朱建国 摄)
此外,对站还有旱夫、司库辨夫、厨子、站船夫,马100匹,船8艘;抚院轿夫、伞夫,布政司、按察司、分巡道、督粮道、提学道、驿传道及其督捕、清军、理刑的伞夫、轿夫驻扎址地;布政司、成都府的知事、照磨、核校、案牍等办事人员住在这里。
锦官驿,以及大同巷、黄伞巷、存古巷、狮子巷等小巷组成。这几条深巷宽均不足两米,典型的老成都民居建筑风格。(朱建国 摄)
据了解,锦官驿有各类吏卒差夫376人。他们各自有工食银,共计银2682两4钱。每年养马费银2600两。
这是什么概念?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大约可以买到普通大米二石,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相当于人民币844元。也就是说,明朝时期,锦官驿每年的养马费就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冬天凡遇太阳出来,左邻右舍就聚在一起做家务拉家常。(朱建国 摄)
养船和养人的费用更甚。
据悉,明朝时期,船费银数十两至数百两(每船3两,修船费另支)。锦官驿还住有迎送京堂官过境、还乡、致仕的民夫,每位官员拨5名人夫,每名银7两2钱。锦官驿四五百个当差人,每年开支五千多两银子,相当于400多万人民币。东门之外,距驿站不远处有“递运所”,这里各类当差人有302人,马船7只,红船12只,每年拨经费银2643两2钱(修理工船之年费)。
南来北往的商人,赋予了锦官驿海纳百川的气象,他们给成都带来的不只是物质财富。百余年前,几位商人在锦官驿的东岳庙办起了学堂——私立锦官驿小学。1909年,10岁的陈毅成为这里的小学生。正是在这里,他的本名陈世俊改为“陈毅”。
2003年1月31日,300多户人家举行告别锦官驿团年饭。(朱建国 摄)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