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罗之飏 吴亚飞 肖莹佩

“这次会议在德阳召开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建议领导小组会议由四市轮流承办,这样有利于四市之间相互学习、深入交流,取得更好的效果。”

11月30日,德阳市委会议室,对于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首次“破圈”——挪到了成都以外的城市召开,与会一位负责人如是建议。

这并不是巧合。会议前一天,《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将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都市圈建设推向高位实施、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规划》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交通通勤圈、产业生态圈、国际朋友圈、优质生态圈,成为这两天各方解读的重要维度。

交通通勤圈

“我们已深度嵌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会上,德阳市委书靳磊在谈到“加速突破同城化的重点”时,首要提及交通。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交通必须先行。

从区域位置来看,德眉资3市中心城区距离成都主城50-70公里左右,都在高铁半小时、高速一小时通勤圈内。

如何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规划》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打造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

“所谓立体交通,指要地面交通和空中交通构成一个整体。”在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宾看来,成都都市圈的地面交通主要是要发达陆路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他认为,《规划》有两个突出:一是突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有机衔接起来。二是强调以“两统”(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推动都市圈统一高效的骨干通道网络。

成都也将众多交通建设纳入协同推进的重大项目。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苟正礼透露,将尽快开工建设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和市域铁路成德S11线、成眉S5线,推动动车公交化加密提质,同时启动实施第二批“断头路”打通行动计划,打造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

《规划》还明确要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包括加快推进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强化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互联互通,提升航空服务水平和枢纽运营效率等。

交通升级打造后,通勤势必发生显著变化。

戴宾认为,未来将围绕成都这个中心枢纽形成高密度、大流理的人员通勤流,从而进一步形成商务流、信息流,更好促进成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德眉资接受成都的带动,分享成都的资源和平台。此外,立体交通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密切成德眉资4市之间的经济社会交往,推动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产业生态圈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方向,为都市圈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眉山市委书记胡元坤倍感振奋。

此前,成眉两地跨区域布局项目,已有两地产品配套企业130户,在建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达362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产业生态圈。

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正好也是《规划》布局的重点内容。《规划》瞄准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和数字产业,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些产业都是都市圈内已有基础的,甚至实力雄厚的,《规划》则更加注重‘集聚’和‘高端’。”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同城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凯谈到。

以制造业为例,《规划》提出要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的方式,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最终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达的都市圈必须要有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作为支撑。”省决咨委宏观经济组副组长丁任重认为,电子信息是成都的优势产业,应该着力于协同延长产业链,扩大区域内产业内部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吸纳集聚要素资源,通过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将科技创新重点也放在了“协同提升”上,拟通过高水平建设综合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并通过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联动创新创业等方式打造属于都市圈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国际朋友圈

成都都市圈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成都不仅是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还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如何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更多的朋友共谋合作,共话未来?

会上,开放也是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苟正礼特意“点题”——今年前10月,德眉资三市企业通过成都中欧班列发车70车,带动大量优质货源出口欧洲,“开放上我们带动兄弟城市,前不久成都疫情兄弟城市也给我们提供了坚强后盾。”

国际朋友圈就应该“温情互动”。在扩大开发合作上,《规划》除了分别从南向、西向、北向作出开放部署,还将重点放在成都都市圈内现有的开放平台“互动”上。

以综合保税区为例,《规划》明确,加快德阳、眉山、资阳、温江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加强综保区发展现状评估,引导各综保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积极申建国际空港综保区。

“硬件”互动,更要“软件”助力。开放制度设计也是《规划》重点之一。如《规划》提出,要通过探索智能化电子围网的海关监管模式,推动口岸物流信息全程采集共享、监管互认,扩大与国际班 列目的地海关的通关互认等方式,整体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成都都市圈是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与南京、福州都市圈相比,身居内陆,开放程度不及前两者,但有独到优势。”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教授汤继强认为,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建设,正让四川从内陆腹地变为西向、南向甚至北向开放前沿,成都都市圈有条件、有机会,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优质生活圈

无法区隔的空气、不能独善的水域,共同筑牢生活圈的基底。

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上,《规划》提出,从优化生态空间网络、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协同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四方面着手。

近年来,跨城养老、就医、就学等,正成为“圈内”市民群众的选择。

根据《规划》,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质化,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靳磊表示,坚持公共服务向成都看齐、与成都同质,对标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天府旌城、天府数谷等重要功能区建设高质量推进,成德同城如居一城正逐步变为现实。

胡元坤这提出,坚持对标成都、共建共享,构建“一刻钟”美好便民生活圈,规划建设全域绿道系统,与成都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好成德眉资同城化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南部医学中心,加快建设集品牌乐园、康养旅游、川派餐饮等业态于一体的区域消费中心,共同形成都市圈产业和人口的“强磁场”。

资阳市委书记蒋天宝谈到,着力“融城”构建同城同质生活圈,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社保、政务服务、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推动同城生活覆盖更广、品质更优。

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建议,“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要注意区域之间的平衡,这包括不同城市、城市与乡村之前的资源均衡,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在生活圈中找到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的适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