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徐莉莎

10月27日,“科创新川渝——‘川渝一盘棋 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即将进入尾声,但两地的协同发展才刚刚开始。

回顾过往,川渝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都取得了哪些进展?面向未来,四川又有哪些新的工作安排……面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云辉。

区域协同创新

两地联合支持项目近60项,投入经费6000万元

记者:自2020年起,四川联合重庆推出首批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旨在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请问目前的合作进展如何?覆盖了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田云辉:从首批项目情况看,进展比较顺利。其中,“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运行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高速列车定位、复杂运行环境下的列车运行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急性肾损伤的临床预警、发病机制与创新药物研究”项目正在开展相关药理药效和安全性研究,探索急性肾损伤的药物靶点和潜在药物;“川渝道地药材品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初步完成川渝两地姜黄、川牛膝、白芷3种药材产地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截至目前,两地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领域,联合组织项目2批、投入经费6000万元、支持项目近60项,其中,我省支持项目27项、投入经费3000万元。随着新一批项目的实施,将在更多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川渝两地还在联合攻关机制和协同创新氛围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过两年的探索,两地初步建立了领域联合确定、经费联合出资、项目联合申报、立项同步实施、管理分头组织的合作机制;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自实施以来,也受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川外内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就的踊跃参与,极大调动了川渝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升了合作的层次和实效。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将在2050年前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记者:如何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为核心的西部科学城规划与建设?

田云辉:目前,我们正在和重庆加紧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我省成立四川省科技领导小组暨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开展了西部科学城建设系列重大问题研究,组织相关方面编制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方案,指导成都编制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方案,加快推动制定《关于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绵阳科技城“十四五”规划和西部(绵阳)科学城建设方案。

在建设目标上,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强力支撑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二阶段,从2026年到2035年,科创综合实力走在全国科学城前列,科创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支撑;第三阶段,从2036年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在空间布局上,我们将构建“两核多地”空间功能布局,以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带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协同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

其中,成都科学城聚焦提升创新驱动功能和基础研究能力,完善“一核四区”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绵阳科技城以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支撑的空间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深化体制改革

将在7所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试点

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请问四川目前在推进这项改革中有什么谋划和进展?

田云辉:今年6月15日,省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支持中央在川和省属高校、院所等科研事业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试点,试点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探索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9项试点任务,计划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开展为期2年的试点,正式方案将于近期印发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