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川发出向凉山深度贫困发起总攻的号令,共计5700多人派往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

2018年7月起,川报观察开通“凉山脱贫大决战的故事”专栏,通过扶贫日记、记者跟随等形式,在未来三年间,聚焦综合帮扶工作队成员的工作情况。

该专栏面向奋战在凉山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帮扶工作队成员和亲属们,征集你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故事。用你们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用你们的深入观察和用心思考,讲好故事,传好声音。

暖心

文/刘明琦

一、山外来客

2018年10月23日下午,在凉山州金阳县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平均3000米海拔的深山里,天空湛蓝没有一丝云彩,远处不时传来未知动物的鸣啼声,一条绵延的羊肠小道上走过来一行3人。

大凉山高寒山区植被以齐人高的灌木和贴地长的野草为主,所谓的路就是天长日久羊马踩出的便道。此时他们已在崎岖险窄的山路上爬行了近3个小时,汗水早打湿了衣襟,除了一个黑瘦精干的汉子还行走自如,另两人已尽显疲态。从一个山头上去又翻下,眼前还是一个山头,蔓延至天际的路似乎就没有尽头。

“韩书记,再翻过这座山就到日史洛组了。”高峰乡舌觉村村文书陈纠博给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韩松说道。

仿佛听到了仙音,跟在后面的韩松和省上新选派来的驻村帮扶队员李勇平双腿又来了劲,大家奋起余勇,紧赶慢赶,终于在太阳落山之前来到了舌觉村最偏远的日史洛组。

韩松是原金阳县国税局稽查局局长(现已和地税局合并为税务局),2018年5月刚被县委组织部安排到高峰乡舌觉村挂任第一书记。韩松是凉山州培养出来的一名彝族干部,也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娃,现在满50岁的他该叫老韩了。

来到舌觉村甲布家组驻村后,他不顾一把年纪跑上跑下走村入户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把所驻贫困村的情况基本摸透。

这是一个“空心村”,绝大多数村民忍受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已自发搬到外面谋生。除了最远的日史洛组,所有还住在村上的贫困户他都带着帮扶队员上门走访完毕,远在日史洛组的吉力日作(户主,女)家成为他的心病。

近期全乡安排对所有贫困户居住位置进行GPS定位采集,韩松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把全村走遍,其中就包括到日史洛组。

日史洛组位于百草坡自然保护区深处一座不知名山峰的半山腰处,体现了彝家山寨易守难攻的典型特征,这也意味着交通极其不便。组上不通互联网和通讯信号,也没通市电。原有住户(公安局户籍)54户,实际64户(父子分家未分户),大家的住房依山势相邻而建,多是土坯墙木板顶,少数用的瓦,因交通闭塞、气候严寒,生存环境恶劣,像高峰乡其它村组一样,村民们纷纷举家外出打工或投亲靠友搬迁到村外、县外、州外甚至省外居住,现在只有一户建档立卡户吉力日作家仍在老屋居住生活。

韩松一行穿过一座座废弃的老屋来到吉力日作家,其夫阿史拉坡早就在门口等候。大家互相介绍认识后,一起进堂屋围坐在火塘谈心,烤土豆成了最方便的零食。

家里亮着的电灯让帮扶队员们感到好奇,一问是阿史拉坡自己装的微型水电站发的弱电,仅够照明和看电视等,电视机信号接的是乡上发的卫星锅盖。从闲谈中得知阿史拉坡今年57岁,是1985年的退伍军人,家中有孩子5人,目前大女儿已出嫁,大儿子死亡,三子因外出打工染上毒瘾在盐源服刑,四子和幺女在高峰乡中心校读小学,周末才回家,他们还监护收养了一个孤儿。

时至彝家晚餐时节,阿史拉坡老人(比老韩就大几岁,但明显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热情留村干部和驻村帮扶队员们吃饭,深知彝族习俗的老韩没有过多推辞,欣然和队员一起与阿史拉坡把酒言欢,当然最后用以购代捐的形式各人买单。

酒足饭饱,乘着夕阳的余晖,李勇平打开手机APP,通过离线方式先给吉力日作家采集好位置信息,阿史拉坡又带着韩松等人到户在人不在的贫困户老屋住址去采集位置。老人当年在成都当过兵,会说汉语。

“这边是苦只且家的,那边是阿史吉格家的。”沿着组里的山间小道,老人指着两边的房屋说道。日史洛组最鼎盛时居住人口近400余人,从相邻密集的住房可以遥想当年邻里欢笑、幼童顽劣、鸡鸣狗吠的热闹。

“都走了,都走了……”夕阳落山了,望着一座座废墟,许是有外人可倾吐,老人有点感伤地喃喃自语。

二、火塘夜话

天晚了,考虑到夜间走山路太危险,韩松等人决定在吉力日作家借宿一晚。对此,阿史拉坡夫妇十分高兴,拿出了洗干净的被褥给大家铺好床,大家又围坐在火塘旁聊起天来。

相处一段时间后大家关系变得更热络,老人很勤劳,还保持着当年军人的习惯和作风,家中常年种植荞籽、燕麦、土豆等高寒山区常见的农作物,还养着 5头牛、 2匹马、6只猪,最主要的经济收入还是代养150只绵羊(新生羊各分50%)。一家人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突出的问题就是交通不便,物资运输不出去不好变现。

“老哥,你是85年成都军区退的伍,当年可是在打越南”,由退伍军人的身份韩松联想到了什么。“韩书记,当年我们跟着许司令(注:许世友当年是东线兵团指挥,老人应该参加的西线云南方向的战事)参加个对越自卫反击战,还立了三等功,拿了两个嘉奖。”谈到当年的荣光,阿史拉坡的眼睛都兴奋起来。

一席话让大家对这个朴实的“老兵”肃然起敬,“后来怎么来这里了?” 韩松有点疑惑。“转业后分到林场,最后跟着阿以阿木(彝语妻子)来到这里落脚。”怎么离开的林场阿史拉坡不愿多讲。问及为什么不像组里其他人一样搬到条件好点的地方,“这里挺好,外面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 “老兵”如是回答。

吉力日作是建档立卡户户主,他们已被纳入2019年整体易地移民(脱贫)搬迁户,“以后娃娃可以到城里读书,阿以阿木也可以经常去县城逛逛。”谈及将搬到的金阳县河东新区马依足组集中安置点,老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那你们在新区生活怎么办?”韩松关心问道。

“老兵”回应:“他们在新家住,我到村里租地种,再放点牛羊。”

对于没有打工能力的易地搬迁贫困户来说,这也许是一条保证脱贫成果的好法子,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个专合社就更好了,韩松想到。

“李老师,羊儿得了寄生虫病咋办?”得知新来的驻村帮扶队员李勇平是来自广安市武胜县的畜牧养殖专家,阿史拉坡用汉语问道。本来听3个彝族老乡用彝语聊天快要睡着的李勇平一下来了精神,就养羊技术和阿史拉坡交流起心得来。

山上没有其它娱乐,又没有通讯信号,大家不多久就各自上床睡觉。让人惊讶的是阿史拉坡一家的确爱干净,盖的被子没有异味。老韩等人一夜没回去,电话又打不通处于失联状况,这可让乡上分管脱贫攻坚的挂职副书记刘明琦以及其他驻村队员分外牵挂,后来听说是村文书陈纠博带路去了日史洛组,估计太远留在组上借宿才放下心,此是后话。

三、暖冬行动

山区夜里无比清静,正是秋高气爽,一夜好睡。次日起床后,仍由阿史拉坡带路,工作队把剩下的贫困户位置全部采集完毕,到了说分别的时刻。阿史拉坡依依不舍地把韩松、李勇平、陈纠博送到路口,不顾老韩的再三劝说,目送他们走向远方。下山后又翻上了个山头,李勇平回头看时,对老韩惊呼:“韩书记,阿史拉坡大哥还在路口给我们招手。”

“老乡们不容易啊!”望着仍站在那边山头的阿史拉坡,老韩把手一挥,“走”

回到金阳县城的韩松心绪难平,把相关情况给税务局主要领导汇报后,建议动员全局职工以购代捐帮助阿史拉坡这样的贫困户卖出农产品,增加他们的收入。此举得到了税务局职工们的大力支持,你20、他30,阿史拉坡家几百斤荞籽被认购一空。

这个好消息通过人代话传到阿史拉坡家,让他们喜出望外。更大的惊喜是韩松让阿史拉坡提供他的退伍证及相关资料,主动承担起联系相关部分的责任,帮助“老兵”争取更多应得的权益。

数日后的上午11点,韩松一行按约好的时间、地点驱车来到舌觉村舌觉组已废弃的村卫生室等待阿史拉坡。没等多久,远处走来阿史拉坡夫妇,牵着一匹母马上驮着几个大口袋,看着挺沉。走近后阿史拉坡拉着韩松的手不停说“韩书记,谢谢你们了!”李勇平等人帮忙把装满荞籽的口袋卸到车上,此时才发现一只萌萌的小马驹跟在母马后面跑来跳去,不时还伸嘴去吃口马奶。可爱的小马儿让帮扶队员找回几分童真,纷纷围着它照相,同行的司机老刘连忙提醒大家离小马驹远一点,以免被母马护仔误伤。

此次阿史拉坡夫妇运下来200余斤荞籽,离认购的量还差得远,双方约好下午5点再在此处碰头,阿史拉坡夫妇返身回家再去装东西,萌萌的小马驹也跟着母亲蹦蹦跳跳回去了,像极了一个刚学会走路跟着妈妈出门逛街的调皮小孩。

如此连续运了3次,数百斤荞籽被运到乡政府旁的打磨机直接打成精粉,至11月6日止,税务局的职工们分别向阿史拉坡、吉子日格、吉子约呷购买苦荞精粉236斤、212斤、209斤,单价7.00元,比市场价高1.00元。购买阿史拉坡家生猪1头262斤,计2800.00元。购买依比金博家绵羊1只62斤,计930.00元。

11月13日,金阳县税务局局长、党委书记拉依拉古率党委副书记李涛、党委成员梁汝群、办公室主任张平等一行五人,满载着全局57位在职干部无比牵挂的心,给高峰乡哼地村、火花村、舌觉村54户长期在住的农户和6位孤寡老人、孤儿送来彝族年必须物资每户50斤米、10斤油、10斤挂面及慰问金,总价值达10056.00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天,向他们送去彝族年的祝贺,祝福他们来年丰收呈祥,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