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区域发展思考争创经济副中心③

欲戴桂冠,必承其重。目前我省明确提出争创经济副中心的几个城市都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但比照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条件和要求来看,还有不小的距离,其共性问题在于经济总量在全省经济中占比过小,体量最大的绵阳也仅占5.4%。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认为,四川市县经济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只要有特大项目落地,只要创新能力超常提升,排位随时可能刷新。

为争创经济副中心,不少种子选手都明确了目标和行动计划。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专家组的建议是一套“组合拳”,以提升作为区域“带头大哥”的抱负、胸襟和能力。

基本功

牵头培育完善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现代化

争创经济副中心,就不能只注重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进程,还必须通过自己的产业现代化为区域产业的现代化提供试验示范,进而牵头培育完善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现代化。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争创经济副中心在制造业上必须拿够分。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万亿级支柱产业。专家组认为,争创经济副中心的城市,首要任务就是紧紧盯住这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依托自身和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积淀等,科学选择在全省乃至全国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集群进行培育,为全省万亿级产业成长贡献力量。

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副主任王海林进一步给出了“出拳”的角度建议:

首先看食品饮料产业。我省典型代表产品是白酒、茶叶、调味品、肉制品、小食品等。成都中心城市由于资源与环境的约束,难以大规模发展这类产业,其它城市可以依托自己或区域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并建设规模化的四川特色食品饮料加工基地。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加速食品饮料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比如,以新建成的“白酒学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省食品发酵研究院”为基础,建设生物发酵技术供给系统,提高白酒好酒率,缩短调味品生产周期;以“川农大+省农科院+地方专业性农研所”为基础,围绕食品饮料产业需要,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并建设原料基地;借鉴“眉山蔬菜种植+泡菜加工+东坡连锁酒楼”模式,打造“田园—餐桌”的一条龙产业链。

其次看能源化工产业。建议突出独特资源优势,建设全国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比如,水电、页岩气、核燃料、水风光储互补调节全清洁能源系统、锂电池等,这些产业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以页岩气为例,相关区域可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发力。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中,探索建立页岩气资源开发创新试验区,形成央企、地方、社会资本多元开发的态势,促进技术进步,降低开发成本;组建页岩气开采装备制造产业技术联盟,实现页岩气钻探、压裂、油田化学品、供电、废水处理循环等成套设备就地制造服务;开展页岩气直接转化技术产业化试验,开辟页岩气长产业链、高端化应用路径;发挥页岩气优势,逐步用页岩气燃机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实施水、气发电调峰互补,实现区域电力均衡外送。

再看先进材料产业。我省有独特优势的产品有化工新材料、金属材料、玻纤材料、硅材料、玄武岩纤维材料、碳石墨材料等。相关区域可在这些方面发力:引入中科院金属所、成都有机化学所、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专业学院组建先进材料创新中心,与相关企业合建专业实验室;培育一批中小型材料企业,依托我省现有大宗基础材料产品,专业化从事高、精、特、新、尖材料的开发,为电子制造、高端装备、国防军工产品配套;依靠技术创新,延伸基础材料产业链,从原料—材料—制品—功能部件,提高加工增值效益;依托我省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发展竹材料产业。

撒手锏

主动承接主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帮助弥补主中心城市功能缺陷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不仅需要锤炼引领和带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能力,还必须锤炼承接和传递全省主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能力,尤其要为主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清洁能源等配套服务,克服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在推动区域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韩文丽形象地将主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关系比喻为“班长”和“副班长”。她认为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副班长”要有能力协助“班长”。协助的方式就是接受和传递“班长”的辐射,并放大这种辐射,弥补“班长”辐射不到或者辐射不足方面的缺陷。同时,要放大辐射,就必须使自己也成为一个辐射源,自己也能创造能量,否则只会使辐射衰减。

具体到四川,王海林给出的建议是:

要主动承接主中心城市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成都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公园城市,按照这两个定位,需要转移一批制造业。比如,争创经济副中心的城市应利用自身资源、零部件以及交通优势,主动承接成都重装制造业的转移,可以共建工业园、飞地工业园的方式,吸引成都以及成都经济区重装产业布局,带动本区域机械、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我省在成都中心城市以外代表性产品是,水风光核燃机发电成套设备,节能环保装备,工程机械,化工能源成套装备,天然气系统装备,航空与交通运输设备及零部件、钻采完井装备,铸锻件等,这些产品既可与中心城市产业配套,又可独立形成区域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由于历史布局的原因,目前主要集中在成都、绵阳等地。成都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绵阳以家电为主。我省电子终端的短板在手机。川南经济区现在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已引进一批手机组装企业入驻,但能否在当地形成可生长的产业?在4G与5G网络即将换档升级、手机制造业加速向品牌企业集中的新形势下,还需看能否进一步完善配套支撑、技术创新能力跟进、产品升级,否则就只是过渡性产业。

要承接主中心城市服务业转移。近几年成都服务业以高端化引领全省服务业发展,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比超过53%,在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成都占比超过40%。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成都服务业将向提高水平和扩大范围两个维度进一步发展,这必然使成都主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向市州扩散和延伸。争创经济副中心的城市应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率先吸引成都优质科研、教育、医疗、连锁零售等资源。

要弥补主中心城市功能缺陷。成都城市功能的一个最大短板是没有水运,而水运是降低物流成本、扩大产品竞争半径的重要交通手段。有条件的城市为成都补短,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优势,可以积极推进江河渠化与航电建设,将港口服务功能尽可能向成都延伸,也要加强港口与青白江铁路集装箱运输站的服务连接,实现铁公水联运,为用户个性化需求设计最优的运输服务方式。

加分项

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生态、科教、医疗、文体等城市社会化服务功能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还必须全面增强城市社会化服务功能。专家组建议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增强生态服务功能。要根据独特的生态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议从生态保护与城市增绿的双重功效出发,加强城市河流、湿地的生态塑造;从增加绿化面积和发展产业的双重目标出发,扩大林木、果蔬种植面积;加强水环境治理,实现工业企业全部入园,园区污水彻底处理、中水回用。乡镇生活污水、主要居民集中居住点污水要收集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回收到县,按地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现有燃煤电厂,改造为垃圾燃煤混烧发电。

二是增强科教服务功能。四川除成都经济区科教资源比较优势突出以外,其他经济区都是短板。争创经济副中心的城市要率先着力弥补这一短板,实现对整个区域的创新驱动。需要建设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流程的高水平教育体系,这既可为引进高端人才增强吸引力,又可为培养后备人才打下基础。要通过合办、托管、自办等方式引进教育质量较高的外地学校在当地合作建中小学,引进省内外高校在当地办分院、独立学院。要依托本地大中型企业,以产学研联盟方式,引入省内外科研机构办分院、分所。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尤为重要。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教授孙超英建议,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区域科学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服务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体系。

三是增强医疗保健功能。这是经济副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功能。建议引进川大华西医院、省医院、西南医大、川投牙科等高端医疗资源,建设高水平医疗设施,建成一批三甲医院与专科,使区域群众就地实现大病、重症及时治疗,为引进人才提供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并在云、贵、渝毗邻地区形成有影响力的服务能力,支撑医卫健康产业的发展。

四是增强文体服务功能。文体设施配置既可产生对科技与产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又要体现对区域其他城市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可通过运动会、文博会的轮流举办,促进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分会场的设置,推动区域整体文体设施的普及。建议借鉴日本长期跟踪森林对人体健康的定量研究和在全球掀起“森林康养热”的经验,开展我省优势资源——竹林对人体健康的定量研究,为健康生活方式作出科学的定量解释,扩大我省旅游康养资源和题材。